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统计数据

关于山东省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05-01-17 00:00 浏览次数:

关于山东省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山东省财政厅厅长 尹慧敏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提交山东省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4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在中共山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全省财政收支增幅较高,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据快报统计,2004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828.40亿元,完成汇总预算的111.32%,同比增长28.88%(其中经常性收入增长13.50%);全省财政支出1188.64亿元,完成预算的107.80%,同比增长17.61%。当年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522.76亿元,收入共计1351.16亿元;当年财政支出,加上解中央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158.37亿元,支出共计1347.01亿元。全省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4.15亿元。
  省级财政收入120.19亿元,完成预算的116.56%,同比增长23.78%(其中经常性收入增长10.20%);省级财政支出187.06亿元,完成预算的102.22%,同比增长7.47%。当年省级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和各项补助、市净上解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173.29亿元,收入共计293.48亿元;当年省级支出,加上解中央支出、补助市县专项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106.27亿元,支出共计293.33亿元。省级收支相抵,累计净结余1480万元。2004年,全省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167.60亿元,比上年增长48.28%(主要是国有土地收入等增收较多),其中省级收入5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3.85%;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163.52亿元,比上年增长51.58%(主要是各级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支出增加较多),其中省级基金支出4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3.55%。
  全省预算外资金收入3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3%,其中省级收入144.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49%;全省预算外资金支出288.24亿元,比上年增长8.04%,其中省级支出136.17亿元,比上年增长32.93%。
  地方预算内外收入,加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和上缴中央税收等,2004年全省境内财政总收入2675.60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6.06%。
  上述预算执行数字是快报数,由于上下级之间的体制结算正在进行,财政决算编成后,有些数字还会有所变化。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里,在各级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政府及其财税部门按照省委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依法治税、增收节支,深化改革、加强管理,财税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依法加强税费征管,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2004年中央出台的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仅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地方税收就减少80多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坚持依法治税,不断完善税费征管机制,着力改善收入结构,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省国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1130.58亿元,其中地方收入204.49亿元;全省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507.52亿元,其中地方收入405.13亿元;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各项收入257.60亿元。全省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2个,比上年增加11个,其中有3个县级市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预计全省境内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集中反映出省委工作会议以来各级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取得的明显成效。
  (二)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支持“三农”取得新突破。各级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全省用于“三农”的各项财政性投入达222.74亿元,增长48.5%。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治理专项资金3.81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复垦土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174万亩。认真落实对粮食、良种、农机购置的“三补贴”政策,全省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7.36亿元,兑现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机购置补贴6548万元。积极支持禽流感防治工作,全省各级拨付专项资金7945万元。加快推进农村人畜吃水工程建设,全省安排资金2.47亿元。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实现了解决历史性缺水人口饮水困难的目标。深入实施重点贫困乡镇扶贫开发计划,全省筹集资金9945万元,为1240个贫困村40万贫困人口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各级安排3200万元资金,培训农村劳动力16.26万人,转移就业15.22万人。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全省安排财政补贴资金1.7亿元,参保农民达到1371万人。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各级财政安排资金2.5亿元,当年改造危房101万平方米。深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在前两年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的基础上,去年又停征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取消了部分涉农收费项目,全省农民减负40多亿元。
  (三)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2004年,面对不断加大的支出压力,各级合理运筹财政资金,整合存量、调节增量、优化结构,集中财力统筹解决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全省教育支出20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75%;科技支出22.07亿元,可比增长13.76%,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认真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全省拨付资金4.7亿元。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全省安排资金5.03亿元。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全省落实资金10.1亿元。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全省投入财政资金32亿元。加快环境治理和“生态省”建设,全省拨付环境治理专项资金17.9亿元。支持“平安山东”建设,省对下安排政法专款补助6.99亿元,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基层政法单位的办案条件。
  (四)完善政策抓落实,服务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2004年是省委确定的“工作落实年”。各级不断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灵活运用财税杠杆,求真务实促发展,齐心协力抓落实,保证了省委重大决策的顺利实施。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省完成基本建设支出59.10亿元,利用中央国债资金23.16亿元,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4亿多元,强化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认真落实出口退税政策,全省完成出口退税291.38亿元,保障了企业利益,支持了外贸出口。研究制定13条优惠政策,切实加大了对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充实和增加了省级担保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适时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全省企业减轻税负160多亿元,优化了发展环境。
  (五)加大对基层扶持力度,落实促强扶弱战略取得新成效。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改善县乡财政状况,各级进一步加大了对基层的转移支付力度,包括中央补助部分在内,去年省、市对县乡的转移支付达到75.81亿元,比上年增加33.3亿元。省财政出台了激励性转移支付办法,完善了营业税、所得税超收奖励措施,共对各市县补助3.16亿元;安排欠发达县重点中小学及职业学校等建设补助资金4500万元;安排欠发达县中小企业发展、国际市场开拓及劳务输出等专项补助1.0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县乡财政收入增长。
  (六)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财政管理再上新水平。各级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加快构建预算内外资金综合运筹机制、重点项目投入机制、人员经费保障机制、政府采购预算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预算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约束力明显增强。省级改革了对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补助方式,调动了事业单位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取得新进展,省级试点范围扩大到17个部门51个预算单位。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积极规范政府采购机构设置,省级和部分市实现了“采管分离”。2004年全省政府采购规模达到107亿元,资金节约率为15%左右。扎实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全省完成投资评审项目367个,评审值125.79亿元,审减财政资金19.58亿元。财政监督进一步加强,查处违法违纪金额60.6亿元。
  各位代表,2004年全省预算执行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仍面临不少矛盾,财政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够合理。受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制约,我省部分产业的税收贡献较少,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较低,财政保障能力还比较弱。二是社会分配方面的问题较多,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和防范财政风险的任务较重。三是部分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农村税费改革、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等因素对县乡财政影响较大,尽管中央和省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但部分县乡“钱少、人多、债重”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四是收支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地方税收优惠政策过多过乱;各种形式的偷、逃、骗税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地方和部门财政、财务管理不严,花钱大手大脚,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账务造假、信息失真等问题时有发生。上述情况表明,深化财税改革和加强财政监管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对此,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5年预算安排意见
  根据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5年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重大决策,依法加强收入征管,不断提高“两个比重”;稳步推进财税改革,切实提高财税管理水平;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激励帮促机制,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落实稳健财政政策,大力支持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2005年全省主要经济预期指标,充分考虑各种增减收因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安排936.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经常性收入增长8%)。上述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补助及上年结转收入等542.30亿元,减上解中央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159.01亿元,全省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为1319.39亿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全省支出相应安排131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以上全省预算安排是指导性的,待各级预算经同级人大批准后,具体情况还会有所变化,我们将及时汇总,并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2005年省级收入安排129.80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经常性收入增长5%)。上述收入,加中央税收返还补助、市净上解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175.31亿元,减上解中央支出、补助市县专项支出和结转下年支出等110.53亿元,省级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为194.58亿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省级支出相应安排194.58亿元,比上年增长4.02%。除保证人员工资及正常公用经费外,项目支出重点向人民群众最急需、改革发展最关键、经济社会最薄弱的方面倾斜。具体安排情况如下:
  1、加大“三农”投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共安排10.65亿元。其中:安排3.9亿元,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推广转化、良种补贴以及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等,进一步支持粮食生产和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安排1.45亿元,用于实施“双增工程”、农机购置补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渔民转产转业和渔业资源修复等;安排1.9亿元,用于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安排9500万元,用于农业生态工程、重点流域治理等,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安排1.05亿元,用于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安排1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安排4000万元,用于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助学金、免费提供教材、更新课桌凳等;安排7668万元,用于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另外,安排地方水利建设基金2.6亿元,主要用于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河道治理、节水灌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2、加大重点事业投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共安排8.65亿元。主要是,高等教育安排1.02亿元,其中2200万元用于省属高校“三重点”建设,进一步提高省属高校的教学科研能力;7990万元用于高校困难学生伙食补助、助学贷款贴息和世行贷款还本付息等。科技方面安排1.98亿元,其中1.38亿元用于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及重点实验室建设;4026万元用于支持人才智力引进、“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2000万元用于实施“科学普及村村通”工程。文化体育方面安排6741万元,用于文物保护及文体设施建设等,改善群众文体活动条件。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方面安排4.03亿元,用于发展医疗卫生单位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疾病控防、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体系,落实计划生育各项综合改革政策,增强食品药品监督执法能力。公检法方面安排9434万元,进一步提高政法机关装备水平,支持“平安山东”建设。
  3、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改善困难群众生活。这方面重点项目支出共安排2.35亿元。其中:8500万元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5000万元用于实施以技能扶贫和救助扶贫为主要内容的“双扶工程”和以培训企业高技能人才为主要内容的“金蓝领”工程;1000万元用于自然灾害生活救助;9000万元用于支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4、加大重点建设项目投入,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这方面共安排9.82亿元。其中:6.1亿元用于基本建设投资和城市建设补助;5000万元用于国债配套及国债转贷技改贴息;1.12亿元用于支持扩大外经外贸、第三产业和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安排7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8000万元用于信息化推广及环保产业科技研发,促进“数字山东”和“生态省”建设;6000万元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及结构调整,促进可持续发展。
  5、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基层正常运转。2005年省财政共安排对下转移支付资金71.7亿元。其中: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2.5亿元;取消农业特产税和降低农业税税率3个百分点转移支付26亿元(根据中央要求,省委决定今年农业税税率再降2个百分点,由此造成的减收,待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确定后,省里再统筹安排);一般性和激励性转移支付23.2亿元,比2004年增加4亿元,重点用于解决县乡财政困难,保障基层政权运转和重点事业发展。
  另外,安排预备费3.5亿元。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完成2005年预算任务
  2005年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目标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围绕省委总体工作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保证圆满完成预算任务。
  (一)积极培植财源,努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牢固树立发展意识,灵活运用财税政策和手段,创新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在落实好各项支农、补农政策的同时,加大农村税费改革力度,全省农业税税率再降低2个百分点,为农民减负20多亿元,进一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围绕省委支持“三个亮点”、“三个一批”、“三个突破”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等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落实、完善财税政策,提高支持经济发展的效果。大力支持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大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改进关闭小企业专项资金投向和使用方式,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推进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足额安排出口退税资金,支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省内产品出口。整合政府财政资源,完善分配机制,优化投资方向,支持实施名牌战略,支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持发展循环经济。认真落实促强扶弱战略,加大财税政策、资金、项目倾斜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培植壮大县乡财源。按照国家部署,稳步推进税制改革,清理收费项目,规范财经秩序。
  (二)依法治税管费,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正确处理“取”与“予”的关系,把提高“两个比重”作为财经工作的关键来抓,引导各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经济运行质量,切实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反映到财政上来。大力加强税收征管,改进税源控管手段,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切实防止有税不收和无税强收。认真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坚决制止随意减税、免税,严厉打击偷、逃、骗税,保证各项税收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严格落实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该纳入预算的纳入预算,该纳入专户的纳入专户,坚决纠正各种违规收费。加强对“两个比重”的考核和分类指导,把省对下的转移支付与各地的收入努力程度挂钩,实行政策激励与考核约束并重,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举,努力增加各级可用财力。
  (三)抓住难得机遇,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事关基层政权巩固,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全省改革发展大局,意义重大。国家已出台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把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县乡财政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合理划分财权、事权,减轻乡村支出压力。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小的乡镇,积极推行"乡财县管乡用",规范乡镇财政收支秩序。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转变管理职能,进一步精简财政供养人员。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转移支付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引导县乡两级开源节流、增收节支。逐步清理消化乡镇现有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切实防范县乡财政风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全省上下要协调配合、各方联动、综合扶持,力争三至五年内取得明显效果。
  (四)依法科学理财,切实提高财税精细化管理水平。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高度重视和加强财税管理,切实为人民管好家、理好财。一方面,要转变理财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工作中既要善于算大账,算经济账、发展账,正确处理好各种分配关系,又要善于算细账,算成本账、效益账,处处精打细算,合理、节约使用财政资金,勤俭办一切事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创新财政管理机制。大力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健全预算管理方式,完善财政监督机制。坚持把清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与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结合起来,把保证机构运转与整合行政资源结合起来,把深化预算编制改革与推行财务包干结合起来,把加强支出管理与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结合起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逐步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加强财政支出的事前评审、事中监控和事后评价,加强财务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把财政管理工作做深、做精、做细、做扎实。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决心在省委的领导下,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决议,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锐意改革,强化管理,扎实工作,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做出新的贡献。

 

 

编辑:(本站编辑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