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一行对茌平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进行了督导检查,通过核查相关文件资料数据、随机抽查学校、召开代表座谈会、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校际均衡状况、保障机制、教师队伍、公众满意度多项指标进行检查,最终顺利通过验收,并对我县镇村校车全覆盖、杜郎口中学课改工作予以高度评价。近年来,茌平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投入机制,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预算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及安全性,为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县创建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落实教育投入政策,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教育投入规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2012年至2014年,全县中小学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基本实现了三个增长。2012年、2013年、2014年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比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分别高15.1%、5.6%、2.89%。2012年、2013年、201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含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分别为26.18%、26.2%、26.22%。2012年、2013年、2014年两项教育费附加征收率、拨付率均为100%。近三年从国有土地出让收益中按10%计提教育资金456万元,并足额安排用于教育。2012—2014年彩票公益金用于教育比例分别为8.68%、45.61%、36.83 %,共373万元。
二、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加快校舍改造进度,提高校舍标准化水平。投入资金4.3亿元,新建教学楼35座,餐厅14个,宿舍12座,总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维修校舍360余间,总面积1.2万平方米;新增体育运动场地10万多平方米。通过实施校舍改造工程,校舍安全隐患问题全面排除,功能用房不足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吃上了放心饭、住进了安全房。加强仪器器材配备,完善校舍内部设施。2014年以来,投资6千余万元新增学生用计算机2477台、教师用计算机200台、多媒体1051套、音体美术器材4万余件、学生课桌凳31000多套、图书36万册、取暖空调1421台;完善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室建设。全面完成了教师人手一机、中小学微机室更新、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班通、校园网建设、图书仪器配备等工程,学校教学装备水平大幅提高。通过校舍改造和教育设施配备,我县学校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学校标准化建设已达到省定标准。 2015年生均仪器设备值,初中为1274元,小学为793元。美化绿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各学校粉刷墙壁,油漆门窗,硬化路面,植树种草增加绿化面积,充实学校文化内涵;建设文化长廊,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更新宣传标牌,完善校园设施,增加文化氛围,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三、以保障教育权益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关爱留守儿童,做好随迁子女就学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的意见》(茌政办发〔2014〕16号)、《关于加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意见》(茌政办发〔2014〕18号)文件。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在安排公用经费、学生资助等方面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无违规收费行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100%。对接收进城务工子女较多的实验中学、振兴中学、实验小学、振兴小学等几处城区学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用于新建录播室、校园维修、厕所改造等。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目前,涵盖各学段教育、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按照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的标准对寄宿贫困生实行生活补助;残疾儿童生均公用经费提高至每生每年6000元。连续多年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万元,资助中考、高考家庭困难学生100名。2014年,得到资助总人数8533人次,资助总额500余万元;为2474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贷款总额1505万元。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配置均衡。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2009年以来,全县按照“补充数不低于自然减员数”要求,每年根据各学校学科需求进行定向招聘。三年来,招聘优秀高校毕业生375名,接收聊城大学顶岗支教大学生6批次355名,全部补充到偏远农村学校,不仅优化了农村教师的知识和年龄结构,而且为农村教师队伍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注重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对新教师加强岗前培训,对老教师按照专业成长规划开展专业培训,对在职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每年落实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约160万元,培训教师5000余人次。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提升。目前,全县有全国名校长1人,齐鲁名师、名校长3人,水城名师、名校长17人,省市级教学能手7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