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工作成效显著
去年10月份全面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以来,菏泽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善作善为,转观念、建机制、抓项目,促融资,全力以赴推进 PPP项目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一、项目储备足。截止9月底,全市纳入财政部综合信息平台的PPP项目268个,占全省的25.9%,总投资额2218.9亿元,占全省的22.5%。项目个数及投资额均居全省第1位。从项目个数看,曹县、牡丹区、单县分别居全市前3位,曹县最多,为48个。从项目投资额看,全市投资过10亿元的67个,过20亿元的28个。牡丹区、曹县、开发区分别居全市前3位,其中牡丹区总投资规模最大,为415.6亿元。最大单体项目是牡丹区万福河商贸物流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总投资31亿元。从投资方向看,符合中央和省政府文件规定的能源、交通运输、市政工程、水利、医疗、养老等16个公共服务领域。
二、推介力度大。开展广泛的招商推介和精准的融资对接。2015年11月底,在《浙江日报》重点推介我市30个PPP项目,总投资额达525亿元。2015年12月初,在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推介暨新闻发布会上,我市推介项目65个,占全省的41.6%,几乎成为菏泽专场。今年3月17日,在济南举办全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推介会。推介项目60个,总投资649亿元。其中现场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226.7亿元。 9月12日,在北京再次召开全市PPP项目推介会,推介项目32个,计划总投资559.1亿元。其中现场签约项目21个,总投资271亿元。省财政厅领导对菏泽PPP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为“精准招商、快速跃进的‘菏泽速度’”。
三、落地进度快。建立“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名责任人、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加快推进PPP项目落地。截止9月底,已签订PPP合同有87个,投资额391亿元,签约率32.5%。其中已开工82个项目,投资额348.7亿元,完成投资127.1亿元。全市县区项目开工最多的是鄄城县,共有16个项目;开工项目投资最大的是牡丹区,总投资86.8亿元。
四、示范项目多。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示范项目,成果丰硕。其中,市民政医养服务中心等8个项目入选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计划投资94.6亿元,入选个数约占全省五分之一,在全国参选地级市中位列第一。根据财政部财金[2015]158号文件精神,将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5300万元。牡丹区中国牡丹园等8个项目已列入省级示范项目,总投资40.1亿元,已获得省级奖补资金 3902万元。
五、项目管理严。坚持“把握四项原则”。合作期限把握一个“长”字。规定合作期限在10年以上,一般在15~20年左右。实施主体把握一个“明”字。严格按财政部要求,确保所选项目的组织实施机构是政府或政府授权的行政事业单位,并明确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公司及其他控股国有企业不作为实施主体。评价论证把握一个“实”字。综合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证明项目采用PPP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合理识别评定政府支出责任,确保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不超过10%。合同管理把握一个“细”字。把合同管理作为PPP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在财政部科研所专家的指导下,在降低政府风险、维护政府和群众最大利益方面,总结出十一条谈判和市场测试经验,不断规范完善合同条款,形成了一批科学合理、全面规范、切实可行的合同文本,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合同体系,为推广运用PPP奠定坚实基础。
六、综合效益好。从提供税收看,87个签约PPP项目建设期预计实现税收44.1亿元;运营期预计年收入64亿元,预计年实现税收6亿元。从增加就业人数看,预计能提供1.2万人实现就业。从财政承受能力看。2016年人大通过的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6.6亿元,2016年全市87个签约项目需财政支出22.3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4%,符合财政部要求的PPP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不得超过10%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