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我省“八个一”打造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山东模式”

发布日期:2016-12-30 00:00 浏览次数:

 

 

2014年以来,围绕“强基础、重规范、促落地”三条主线,在示范项目和典型模式的带动下,我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逐步探索形成了“八个一”的系统性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效。

构建“一个体系”。省级层面,成立由厅长任组长、有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与省发展改革委、人行济南分行等部门单位建立了协作配合机制;市县层面,建立了由市(县、区)长任组长、财政部门牵头协调,多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领导机制,省财政厅和多数市县设立了PPP中心,全省形成了协同联动、多方合力的组织领导与监管体系,为项目有序开发与强化监管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立“一支队伍”。选聘熟悉法律、财务、工程、管理等专业力量,配强PPP管理机构,并通过政府采购公开选择咨询机构,省级建立了18家咨询机构库,全方位、全过程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借助中国财政学会PPP专委会、国家会计学院等“外脑”加强专业培训,提升各方面的认识水平和实操能力,初步建立了一支业务素质高、实操能力强的管理人才队伍,实现了项目管理与能力建设的良性循环。

出台“一系列制度”。按照“顶层设计+操作指引+政策保障”三位一体的思路,健全覆盖PPP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为项目规范实施提供保障。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了《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为全省推广PPP模式提供重要遵循。制定了评价论证指引、操作指南、合同指南、操作手册等,形成PPP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图,并制定了“五字原则”和“十个防止”,加强项目规范操作。研究制定了PPP项目奖补政策,由省级预算连续两年分别安排1亿元,重点对基础好、落地率高的市县以及示范项目、存量债务规范转化的项目给予奖补,统筹解决前期费用高等问题。为解决PPP项目后续融资难题,率先在全国设立了PPP发展基金,争取用3年达到1200亿元规模。目前,该基金已参股发起设立12只子基金,首个项目完成投资3.5亿元。

规划“一批项目”。依托全国PPP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项目库,并通过实行分类管理、进度跟踪、公开采购等措施,吸引了众多优质社会资本参与合作,入库项目落地率达到45%。同时,建立“能进能出”机制,对伪PPP项目和“僵尸”项目,严格退库管理,确保项目质量。

搭建“一个平台”。通过门户网站、新闻发布、现场推介等方式,向社会推介优质项目。去年以来,先后推介了七批470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80个项目。举办PPP项目融资推介会,推出成熟项目102个,32个项目现场签约,完成融资136亿元。举办PPP投融资高峰论坛,探索PPP投融资发展新路径。主动对接PPP融资支持基金、世界银行、全球基础设施基金等国内外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高山东PPP国际影响力。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进入备选或达成合作意向,搭建起一个覆盖全面、资源共享的合作平台。

树立“一批样板”。从项目库中重点筛选推出可复制性高、示范作用强的两批69个省级示范项目,其中4个项目入选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47个项目(含青岛市5个)入选全国第三批示范项目,并以示范项目为标杆,积极复制好的经验做法,形成了“宁阳模式”“禹城经验”“博山做法”等典型样本,带动各地运作了一批管理规范、落地迅速的PPP项目。

建立“一套机制”。一方面,积极向财政部和省委、省政府沟通汇报,准确捕捉政策动向,争取领导支持;另一方面,主动对接市县财政部门,建立协调联络机制,定期调度工作情况。省财政厅各有关处室拧成一股绳,密切配合推动,全省上下建立起一套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营造“一种氛围”。坚持基础管理与信息宣传两条腿走路,在扎实做好基础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人民日报以《小县城也能办大事》,新华社分别以《山东‘四大诀窍’推进PPP呈现发展热潮》《PPP项目惠民生民营资本超五成》对我省经验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媒体累计报道1200多篇,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信息来源:山东省财政厅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