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年初我市与财科院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要求,8月9日至12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朝才、科研组织处处长龙艳萍等一行七人,赴我市开展了为期四天的调研工作,就我市地方政府投融资情况及财政可持续发展态势两项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本次调研组织有序,调研内容广泛,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是内容接地气。此次调研共召开三场座谈会,参会单位包括职能部门、投融资平台、相关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等46个单位,座谈会主题分别为东营财政经济运行情况、东营投融资供需情况及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与困境,座谈内容与我市投融资工作息息相关,更接地气。职能部门站在监管者的角度上,提出了加强预算规划、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加强规范引导的建议。金融机构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提出了建议,比如平安银行提出了解决东营市担保圈及问题企业贷款的建议,尚融基金提出设立转贷应急发展基金的方案等。中小企业从企业互保严重和银行方面附加条件繁多等方面,着重提出融资难的问题。参会单位高度重视,做了充分的汇报,并回答了调研组提出的相关问题。
二是形式重创新。此次调研不仅召开多场座谈会,而且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局领导的陪同下,于8月11日下午对东营港疏港铁路和东营西郊现代服务区市政道路配套工程两个PPP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财科院领导对铁路项目前期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施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了建议,对垦利项目政企双方探索合作设立的项目公司运营管理模式给与了肯定。指出县级PPP项目目前落地困难多的原因主要是融资难或融资成本高,基层政府应协助合作企业解决融资的瓶颈问题,项目公司收费相关涉税的问题。专家表示将深入调研分析,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三是调研有实效。经过四天的座谈,财科院领导对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财政状况及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通过收集更加详实的资料,分析大规模的数据,调研组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调研提纲,对过桥资金的供应、担保圈(链)的破解及财政投资基金的成立提出了建议,后续将对我市的政府投融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更好的发挥我市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优化我市的投融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