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预算绩效信息公开

刘国永:构建政府决策大数据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发布日期:2018-05-16 00:00 浏览次数:

刘国永 | 上海财经大学

近年来,财政部牵头出台系列制度文件,规范了预算绩效管理行为;通过实施绩效目标、绩效跟踪、绩效评价以及结果应用等,在评价理论、方法和评价工具等方面都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全国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示范。但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各级政府部门重视不够,预算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评价队伍专业性水平低,评价结果难以应用等问题。究其原因,在管理技术层面,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共享,信息孤岛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入。因此,如何通过绩效系统建设,打通财政与预算部门的数据,以及通过整合社会公众数据形成绩效管理大数据体系,并构建科学的决策分析模型,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成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路径。

绩效指标和决策分析模型成为大数据建设核心

绩效指标打通了财政和部门业务的关联,通过部门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和项目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有效地解决政府职能与预算编制和执行科学化的问题。预算也是政府履职的逻辑起点,没有科学的预算,政府的行为就会失去方向和控制。指标不仅是评价的根据,更体现了政府管理的价值导向。因此,绩效大数据以指标体系为核心,建立分类的绩效评价指标库;并依托指标库实现财政信息系统、业务部门信息系统和第三方绩效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交换,并整合相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建立起以绩效信息为基础的行业部门数据库;通过数据积累,进一步制订面向不同地区、各种类型指标的评价标准,完善评价标准库,引导财政科学管理;在指标和标准的基础上,构建政府决策模型,比较政府行为和履职的绩效差异,从而为科学预算管理服务,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

同时,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时,要将绩效评价指标与中长期财政规划目标以及项目库建设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指标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可发挥指标为管理服务的作用。绩效评价指标将成为检视中期目标实现程度以及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绩效大数据建设不仅仅是当下的数据,还有未来数据和历史数据,既有预算、财务数据,也有项目管理数据。关联这些数据的核心仍是绩效指标。

在具体的建设绩效大数据过程中,除了预算和业务数据外,仍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数据,建立配套的绩效管理辅助数据库,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库、专家库、第三方机构库、文献库、绩效分析、案例库等,与绩效管理信息有机结合,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辅助科学管理及决策,全面服务于绩效管理。

决策大数据建设思路和应用探索

一是打通财政、部门和外部的政府绩效大数据采集体系。以财政已经建立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打通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的绩效大数据采集来源构架,以绩效指标体系和要素化信息采集统一绩效数据的标准;实现横向和纵向数据互联共享。同时,建立第三方绩效管理服务平台,提供专家、第三方中介投入政府绩效管理的媒介,并将平台管理的绩效数据标准进行统一。

二是构建基于绩效指标和要素的标准化数据管理体系。在完成财政、部门和第三方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及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将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部门项目库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方绩效管理服务平台的数据内容,按照以绩效指标和要素为基础的方式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智能采集,形成政府绩效大数据中心,同时,将已有的政务(系统)数据和外部的互联网数据、物联网数据、社会统计数据、企业信息数据等纳入绩效大数据中心的采集范围,按照需要和数据标准进行采集。数据采集后,通过数据构建、元数据建模、数据编排、关键数据建模、数据演化、数据实体回溯等进行初步处理,并将数据库与外部有需求的、符合安全规范的系统进行共享与交换。

三是构建为绩效决策服务的数据分析体系。对进入平台且初步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形成可投入应用的数据。对图像或影音进行识别和信息提取,与已有数据形成可检索数据,并通过算法实现所有数据、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检索;按照场景建立标签,对相关数据进行关联管理,对关键数据建立模型进行进一步处理或聚类,实现数据融合;通过工具实现数据质量情况的改善和数据的安全控制,并不断对新旧数据进行监测与评价,保障数据的质量和安全。

四是着力构建绩效大数据分析应用系统。通过数据建模等方式,以大数据作为支撑,对预算编制、政策和预算执行、项目过程管理和评估等环节的结构性问题、比较性问题作出分析,以绩效导向分析其中差异与合理性,通过数据可视化分析、政策执行监控预警、应用场景决策辅助、应用场景模拟评价、绩效专家服务系统、公共服务支出与评价标准、地区/行业综合指数/报告等一系列模型和智能辅助支持系统,为领导决策提供便捷、有力帮助,并通过平台的拓展与接口,实现绩效管理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信息来源:中国财政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