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财政新闻

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关于深化省级预算管理改革的意见》

发布日期:2019-01-15 16:53 浏览次数:


10:01:15  魏长民(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省政府新闻发言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近日,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省级预算管理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深化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两项改革是我省预算管理制度和财政体制的重大创新,是推进我省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邀请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先生,省财政厅副厅长高剑锋先生,介绍这两项改革的有关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中央驻鲁新闻单位、省直及济南市主要新闻单位的记者朋友。首先,请刘兴云厅长介绍有关情况。


省财政厅厅长  刘兴云

  

10:02:50  刘兴云

  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借此机会,我代表省财政厅,对大家长期以来对山东财政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领域的制度创新牵一发动全身。新年伊始,山东省政府以鲁政发〔2019〕1号和2号文件,出台了《关于深化省级预算管理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深化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打响了2019年改革“第一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改革再出发、制度再创新再加力的坚定决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两项改革,去年将其列入省委推动制度创新第一批重点课题,要求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借鉴先进省市经验,结合我省实际,认真研究有效措施,周密制定改革方案。省委、省政府领导在研究改革方案过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刘家义书记、龚正省长多次听取汇报、作出指示,王清宪秘书长、于国安副省长对改革内容多次牵头研究、论证完善。两个文件出台历时5个月,广泛征询了各方面意见,先后经过了省委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现场答辩、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等一系列程序,省政府于1月1日正式印发实施。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文件的主要内容:

10:03:47  刘兴云

  一、关于深化省级预算管理改革的意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对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关于深化省级预算管理改革的意见》正是按照这一目标要求,针对我省省级预算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的,以明确权责、创新机制、提升绩效为重点,拿出了很多既利当前又管长远的基础性、关键性举措,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放权”“两统筹”“两转变”“两规范”:

10:05:07  刘兴云

  “两放权”:就是深化预算管理“放管服”改革,把资金分配权交给部门,把项目确定权交给基层,进一步优化预算管理权责设置,形成更加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一是厘清部门预算管理权责。今后业务主管部门全面负责本部门预算编制和具体执行,自主研究提出资金分配意见、印发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立项和验收等;财政部门不参与项目申报、审批、验收等具体事务,主要抓好预算编制、支出政策审核和预算绩效管理,确保资金得到合理配置、严格监管和有效使用。通过厘清预算管理权责,有利于各部门聚焦主责主业,减少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财政预算与事业发展更好融合。二是增强市县资金使用自主权。改变层层申报、审批项目的做法,凡由市县实施更为便捷有效的资金,原则上都采取因素法或竞争性分配方式切块下达,严格控制省级项目法分配资金的规模,赋予基层更充分的决策权和自主权,改变以往项目审批链条长、环节多的状况,减少资金沉淀,提高管理效率。“两统筹”:就是通过统筹“全口径”预算编制、统筹专项资金安排,增强政府调控能力,集中资金保重点办大事。一是统筹“全口径”预算资金。改变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分头编制、各自平衡的做法,从今年起一体化编制“四本预算”和政府债务预算,并将中央资金全部打入省级预算“盘子”,切实增强政府财力综合运筹能力。二是统筹专项资金支出预算。以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为统领,结合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将专项资金由目前的93项压减至39项,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优化支出结构,更好保障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两转变”:就是转变财政资金分配方式、转变财政对市场主体的扶持方式,最大限度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转变财政资金分配方式,由项目法转为因素法。对适宜由基层实施的专项资金,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由业务主管部门依据资金管理办法,科学确定分配因素和权重,确保资金分配公开透明;对确需实行项目法分配的资金,业务主管部门主要采取竞争择优的方式遴选项目,确保项目安排科学合理。二是转变财政对市场主体的扶持方式,由行政化转为市场化。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资金,对市场主体面上扶持主要通过税费减免等普惠性方式实现,点上扶持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基金、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实现,引导性扶持主要通过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等激励性方式实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规范”:就是规范预算编制、规范预算执行,将各项管理要求制度化、常态化,健全完善预算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科学理财水平。一是规范预算编制。拉长预算编制周期,全面实行零基预算管理,加强项目库建设、预算评审等工作,确保将预算编细、编准、编实。二是规范预算执行。扩大财政授权支付范围,优化政府采购流程,加大存量资金盘活力度,完善预算监管措施,确保改革后资金能够“接得住、用得好”。

10:08:08  刘兴云

  二、关于深化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这次印发的《关于深化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是对现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调整和全面创新。总的改革思路是“先集中、后均衡、强激励、促发展”,通过进一步理顺各级财政分配关系,优化全省财政资源配置,强化财政调控保障作用,加快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与市县财政关系,为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围绕”:(一)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省与市县财政分配关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战略之一。为增强省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统筹调控能力,省委、省政府确定对省以下财政收支划分进行调整,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努力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调整省与市县收入划分。将省级与市县之间的主体税种及资源财产类税收增量的分享比例,由15%:85%调整为20%:80%,目的是适当提高省级财政调控能力,进一步均衡地区间、级次间财力差异,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各地提高财政收入质量。二是深化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按照国务院要求,将八大类17项基本公共服务列为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并打破按东、中、西区域划分进行补助的老办法,改按人均财力和人均支出水平,精准确定省对市县的分档分担办法,减轻基层民生支出压力,更好地保障民生政策落实。三是完善省级对财政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省级因此次体制改革新集中的财力,将重点用于增加对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二)围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财政体制激励政策。财政体制是调节政府间、地区间利益关系的基础性制度。为强化财政体制激励引导作用,省级聚焦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完善与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挂钩的转移支付分配、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增长奖励、重点园区“亩均税收”领跑者激励、收入结构优化奖励等“六项机制”,运用财税利益调节杠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树立起鲜明的高质量发展导向,调动各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同时,2019-2020年实施增值税收入激励政策,对省级因此次体制改革新集中的增值税收入予以全额返还,鼓励各地振兴实体经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10:09:23  刘兴云

  (三)围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为强化市县环境保护责任,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9年起,根据各地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按照一定标准,向设区市政府征收主要污染物排放调节基金。省级所收取的调节基金,60%返还上缴地区,其余部分将统筹用于建立大气、水、节能减排奖惩机制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实施这项政策,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从制度上对污染物排放形成制约,引导各地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强调的是,这项基金的征收对象是各市政府,不是面向社会收取的,省委、省政府要求任何地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向企业收取或转嫁,严禁加重企业负担。(四)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省财政直管县体制改革。为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不影响中心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将省财政直管县范围扩大到41个县(市),先从最薄弱县管起,既为各市发展减轻负担,又为薄弱县加快发展创造条件。改革后,省级将在财政收支划分、转移支付补助、政府债券额度等方面,对41个省财政直管县实行“直通车”政策,重点是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重大民生政策省级分担比例,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解除县域发展的后顾之忧。同时,中央切块下达以及省级安排的各类乡村振兴、产业扶持、区域发展等专项资金,加大对省财政直管县倾斜力度,解决基层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提升县域要素集聚能力,支持薄弱县加快跨越发展。各位记者朋友们:改革方案已经出台,关键在于落实。实施上述改革,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广大媒体朋友的关心和推动。希望大家多宣传、多监督,帮助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谢谢大家!

10:09:44  魏长民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10:10:14  中新社记者

  这两项改革的背景和动因是什么?为什么选择预算管理和财政体制这两个领域推进改革?

10:13:40  刘兴云

  谢谢您的提问。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好,大家可能都比较关注。省委、省政府之所以如此重视预算管理和财政体制这两项改革,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作用很重要。大家都知道,预算体现着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是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工具;财政体制是调节政府间财政分配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引导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风向标”。预算管理和财政体制改革,是财政领域的基础性、关键性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其中,预算管理改革是从横向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财政体制改革是从纵向上,处理好不同级次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把这两项改革做好了,把横向、纵向的关系理顺了,体制运行效率提升了,可以为推动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中央很重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我国财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最近,中央又连续下发多个文件,对加强预算审查监督、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等作出具体部署。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针对我省预算管理和财政体制上的问题,加快转变理财思路,深化相关领域改革,着力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预算管理制度和财政体制,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现实很急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改革,持续加大推进力度,在专项资金整合、存量资金盘活、预决算公开、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当前我省预算管理和财政体制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财政和业务部门权责不清、预算管理越位与缺位并存、全口径预算缺乏统筹、资金专项设置过多和分配过散、资金总体紧缺与结构性过剩矛盾突出、区域财力分布不均衡、省级调控能力不强、欠发达地区基层财政困难、财政体制对高质量发展的调控导向还不够强,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财政资源配置效益发挥,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总之,实施这两项改革,有利于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有利于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有利于集中资源更好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0:14:06  中国改革报记者

  “两放权”是这次预算管理改革的一大亮点,您能具体介绍一下放权的初衷和具体内容吗?


省财政厅副厅长  高剑锋

  

10:18:42  高剑锋

  谢谢您的提问。“两放权”是这次省级预算管理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实施深化预算管理的“放管服”改革,引导各部门进一步优化预算管理权责设置,构建起更加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重点是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在预算管理上的职责关系。一直以来,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预算管理权责界限不够清晰,工作职责相互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提升。为从根本上推动问题解决,这次改革把厘清预算管理权责作为重中之重,以预算法为准绳,以财政简政放权为核心,科学划分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各环节权责。预算法规定,“各部门、各单位是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责”。改革后,将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划分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职责,其中,省财政部门聚焦主责主业,牵头负责预算编制、支出政策审核和预算绩效管理,不再参与项目申报、审批、验收等具体事务;省业务主管部门履行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全面负责本部门预算编制和具体执行,对资金分配、支出进度、使用绩效以及安全性、规范性负责。通过实施这一改革,有利于划清省财政部门和省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预算管理职责边界,今后省业务主管部门依照资金管理办法,自主研究提出资金分配意见、印发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立项和验收等,工作环节大幅减少,有利于提升工作效率,促进财政预算与事业发展更好融合。二是处理好省级和市县在资金分配使用上的关系。目前省级预算安排中,省本级支出仅占不到1/4,绝大多数资金都是对下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县可统筹使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另一类是有专项用途、不能调剂使用的专项转移支付。尽管近几年我省大力推进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不断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但仍有大量资金由省里直接确定到项目,资金管理的链条长、环节多,限制了基层统筹安排使用资金的空间,也造成部分项目“水土不服”、难以落地,同时带来资金闲置沉淀、支出进度慢等“并发症”。针对这一状况,省政府在这次改革中规定,改变层层申报审批项目的做法,凡由市县实施更为便捷有效的资金,原则上都要采取因素法或市县整体竞争立项的方式切块下达,严格控制省级项目法分配资金的规模,赋予基层更充分的决策权和自主权。通过“两放权”,部门和基层在预算执行中的主体责任得到全面确立,专项资金使用的决策权和自主权也得到充分体现,对有效激发各方面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

10:21:05  齐鲁晚报记者

  刚才您解释了“两放权”的好处,那么请问放权后,如何确保预算管理绩效提升,促进财政资金安全规范使用呢?

10:24:22  高剑锋

  谢谢您的提问。这次改革的核心是放权,但并不是“一放了之”。结合管理实际,我们重点在规范预算编制、加强制度建设、实施绩效管理和强化外部监督四个方面作出了相关制度安排,“全链条”采取措施,确保放权后财政资金得到高效、安全、规范配置和使用。一是靠预算编审来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刚才讲到,改革后,财政部门将聚焦到预算编制和支出政策审核上来,把零基预算作为省级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基本方法,引导各部门及早研究谋划业务开展和年度预算安排,做到“先谋事后要钱”,并进一步完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库入库管理,将预算真正编细、编实、编准。二是靠制度办法来规范资金使用管理。每项专项资金都必须有管理办法,财政部门来牵头制定综合性资金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先有制度、后分资金”。业务主管部门依照综合性资金管理制度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研究提出资金分配意见,财政部门还要对分配意见进行合规性审查,确保做到按制度、按规矩管好用好资金。三是靠绩效管理来规范资金使用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全过程,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快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资金绩效评价结果将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在今年预算编制中,我们已将资金安排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对未达到优良等次的项目资金直接按10%压减,以后挂钩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四是靠外部监督来规范资金使用管理。这次改革将引入外部监督作为保障资金安排的重要举措,提出了一揽子、立体化的监管措施。在强化社会监督方面,持续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重点加大专项资金公开力度。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情,省市县三级全面公开了除涉密信息以外的各项预决算信息,在省财政厅网站上专门设立了预决算公开平台,欢迎大家查阅监督。在强化人大监督方面,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大力推进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积极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在强化审计监督方面,统筹整合各级审计力量,按照“谁审批、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开展审计监督,提高工作效能。在强化执纪监督方面,规定省政府将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部门和市县进行约谈,问题严重的通报曝光并问责。通过上述措施,确保预算管理工作和资金分配使用始终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10:24:54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大家对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比较关注,刚才刘厅长也介绍了“两统筹”的主要内容。请问这项改革措施具体是如何做的?

10:30:03  高剑锋

  感谢您的提问。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政策、民生领域刚性增支较多等因素叠加影响,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为保障好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实施,加强各类资金统筹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因此,这次预算管理改革把“两统筹”作为重点内容:第一个统筹,就是统筹“全口径”预算。这里面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统筹“四本预算”,把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集中起来统筹安排,形成定位清晰、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更好发挥资金规模效益。二是统筹政府债券资金和预算资金,在预算编制环节就同步研究政府债券资金安排,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债券资金对财政预算的补充作用。三是统筹中央资金和省级资金,纳入同一个支出“盘子”,捆绑安排、形成合力。四是统筹存量资金和当年收入,将省级部门结余资金、结转两年以上的资金以及市县支出进度慢、使用效益不高的资金统一收回,调整用于新增重点支出。通过实施“四个统筹”,打破以往按资金来源分别确定资金用途的预算模式,形成“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在编制2019年预算时,我们已经按照改革要求,首次实行了“全口径、一体化”预算编制方式,将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历年结余结转资金以及收回效益不高、取消或压减的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盘子”,与“四本预算”统筹安排,这在过去是没有过的,在全国也属于首创,有效拓展了预算安排的空间,较好保障了各方面重点支出需要。第二个统筹,就是统筹财政专项资金。为解决专项资金设置过多、分配过散、交叉重复等“老大难”问题,这次改革将省级专项资金由93项清理整合为39项,削减近6成,真正实现了专项资金实质性“瘦身”。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健全完善资金管理机制。一是严格专项资金设置管理。这次改革要求,新设专项资金要依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以及特定政策调控目标,按程序报省委常委会会议或省政府常务会议批准,进一步增强专项资金设立的严肃性和规范性。二是建立“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清理整合后,设立综合性的“大专项”,根据支出方向和政策不同,实行任务清单式管理。其中,将省委省政府有明确投入标准或投入规模要求的重点支出,统一确定为约束性任务,优先纳入任务清单,确保不留“硬缺口”;将其他方面的支出,统一确定为指导性任务,由市县结合当地实际统筹安排落实。三是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这次改革后,对应新的机构设置,原则上每个部门对口管理一项资金,以往一个部门对应多项资金或一项资金由多个部门共管的情况明显减少,避免“多龙治水”“政出多门”,业务主管部门资金统筹调控能力得到很大加强。2019年预算安排中,省级已在科技、涉农、教育等领域开展试点,将整合后的专项资金全部切块交给业务主管部门,由业务主管部门自主确定支出,统筹安排使用,取得了积极进展。

10:30:29  山东商报记者

  刘家义书记多次讲当前山东最大的短板就是有效制度供给严重不足。请问,这次深化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加快制度创新、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10:34:24  刘兴云

  谢谢您的提问。刘家义书记讲过,山东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必须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这次深化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就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第一批制度创新重点项目之一,是我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举措,更是增加有效制度供给、推动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具体体现。这次改革的创新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统筹区域发展的财政调控机制更加完善。一方面,将省级对市县主体税种及资源财产类税收的分享比例由15%提高到20%,适当提高了省级在财政收入增量中的分享度,初步建立起“先集中、后均衡”的财力调节模式,为集中财力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这次省级新集中的财力,将重点用于增加对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并通过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调整完善省级分档分担办法,进一步增强市县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支持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政策更加完善。这次除了完善与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挂钩的转移支付制度外,重点是在税收分享、财政资金奖补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引导各级把发展的着力点集中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上来。在税收分享上,省级提高资源财产类税收分享比例,更加突出了节约资源、集约发展的调控导向,也有利于促进各地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在财政激励上,考虑到增值税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紧密相关,这次实施增值税增收激励政策,将省级新集中的增值税收入全额返还市县,有利于促进各地发展制造业,壮大实体经济。在绿色发展上,创新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三是保障薄弱县加快发展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这次省委、省政府确定的41个省财政直管县,都是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财政保障水平较低的县(市)。按照财政供养人口计算,2017年这些县人均财力只有12.7万元,比全省县级平均水平低5万元。为支持薄弱县加快发展,省级将加大对省财政直管县的帮扶力度,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重大民生政策补助比例,增强县乡自我保障和发展能力。同时,健全“省市共管”机制,强化市级统筹县域发展的责任,建立市级下沉财力与省级转移支付挂钩机制,形成省市两级对省财政直管县的帮扶合力。

10:34:47  济南日报记者

  刚才提到了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请具体介绍一下实施这项政策的主要目的和有关情况。

10:38:54  高剑锋

  谢谢您的提问。在去年5月份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家义书记指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一个突出矛盾、三个没有根本改变”的严峻形势。特别是当前我省过度依赖资源能源消耗问题仍较为突出,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居全国第一,氨氮排放量居全国第二,污染物排放领域多、总量大、强度高,迫切需要建立相应的利益调节机制,压实市县政府责任,强化对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9年起,根据各地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按照每吨800元、600元、400元的标准(氨氮按每百公斤),向设区市政府征收主要污染物排放调节基金。省级所收取的调节基金,将统筹用于建立大气、水、节能减排奖惩机制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概括来说,这次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运用经济手段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环境改善明显的地区给予重奖,对生态环境不达标的地区给予惩罚,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之所以对东、中、西部地区确定不同的征收标准,主要是考虑各地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中西部地区财力状况相对较弱,在污染治理上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需要给欠发达地区赶超发展留出一定空间。从长远来看,实施这项政策,能够真正触动各市利益,有利于发挥财政政策调节作用,从制度上对污染物排放形成制约,倒逼各地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10:39:50  魏长民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财政厅办公室孔进,联系电话82669908。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