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6〕19号)、《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鲁政发〔2016〕34号)等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增强我省高等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学科竞争力,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推进我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十三五”期间,省财政厅设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奖补资金(以下简称奖补资金)。
多年来,山东省通过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带动了我省高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省开展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目前我省大学和学科整体竞争力有待于增强,通过双一流大学建设项目提高我省一批高校和重点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项目投入情况
省级财政资金预算7.3亿元,涉及32个学科,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27个,人文社科类学科5个,自然科学类学科按每个学科2500万元/年标准资助,人文社科类学科按每个学科1100万元/年标准资助。
(三)项目计划实施内容
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由2016年立项,符合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高校针对立项条件组织申请,科学编制学科建设方案,提出建设规划和目标,上交教育厅审核批复后以协议的形式确定,并签订目标任务承诺书。在政府统筹下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的规划部署下,科学规划学科布局,强化财政支持,集聚优势资源,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创新管理体制,加强合作交流,强化绩效考评。以5年为一个建设周期,通过学科平台条件建设、学科梯队建设、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合作等方面将立项建设学科打造成为我省高端人才集聚地、科技研创发源地、创新人才供给地,形成标志性成果。
(四)项目组织管理
一流学科建设由省政府统筹,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规划部署、推进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日常工作由省教育厅承担。各立项建设高校要建立“双一流”建设机制统筹相关工作。
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涉及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发展改革委等相关政府机构,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主要为:
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资金配套、资金到位及安排使用和绩效考核等。资金配套包括财政配套资金按计划足额落实并有据可查;资金到位及安排使用包括项目建设资金及时到位,按进度进行款项拨付,相关办理手续齐全等。
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制定、项目认定、过程监督与管理、绩效考核与项目验收等工作,包括前期准备、制度执行、项目建设质量等。
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项目建设前期立项规划工作,并参与项目验收等工作。
项目承担单位:主要负责项目建设的前期规划以及积极推进项目建设进程,使项目能尽快按照预期计划组织实施,并积极配合各部门进行绩效考核等工作;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实行项目负责人制,落实高校的主体责任,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学科带头人为建设学科直接责任人。
二、项目绩效目标
2017年度引进高层次人才200余名,培养优秀带头人10余名,建设优质学术团队10余个;筹建技术集成创新基地5个;申请国家级或者省级科研课题50余项,申请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论文1600余篇,取得发明专利300余项,形成学术专著20余本,形成标志性成果20余个;培养优秀本科生2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博士研究生100余人,进站博士后50余人,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20余次。
三、评价基本情况
(一)评价的范围
评价工作组对济南、青岛、曲阜、泰安、淄博等地13所高校27个自然科学类学科、5个人文社科类学科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现场评价项目数量按照总项目数量比率不低于30%,现场评价项目专项资金金额占专项资金总金额的比率达到50%-60%,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项目进行现场评价,占项目总数比例的62.50%,占资金总额比例为62.74%。
(二)评价指标体系
组成绩效评价工作组从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个方面的设立“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指标体系”,绩效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一般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遵循简便有效的原则,选择一种或多种方法予以实施。
(三)评价方法
本次绩效评价采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现场勘查法、公众满意度测评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
四、评价结论和绩效分析
(一)综合评价得分及等次
本次绩效评价工作组对济南、青岛、曲阜、泰安、淄博等地13所高校27个自然科学类学科、5个人文社科类学科全部进行了非现场评价,评价平均得分为75.77分,绩效等级为中,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非现场评价平均得分为77.42分,绩效等级为中,人文社科类学科非现场评价得分为66.88分,绩效等级为中。现场评价按照该项目专项资金金额占专项资金总金额比率的50%-60%,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项目(共20个,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17个,人文社科类学科3个)进行现场评价,现场评价项目数量占项目总数比例的62.50%,占资金总额比例为62.74%,评价平均得分为73.83分,绩效等级为中,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现场评价平均得分为74.80分,绩效等级为中,人文社科类学科现场评价得分为68.33分,绩效等级为中。
非现场评价能够从项目单位提供的资料中体现出项目单位的绩效目标设定、资金到位与支出、项目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对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现场评价能够体现项目单位的建设完成情况与维护情况、项目产出与效果等。最终核定综合评价平均得分为76.05分,绩效等级为中,其中:自然科学类学科综合评价平均得分为77.67分,绩效等级为中,人文社科类学科综合评价得分为67.30分,绩效等级为中。
(二)各学科打分情况表
序号 | 学校 | 学科 | 非现场评价得分 | 现场评价得分 | 综合评价(非现场*30%+现场*70%) |
1 | 青岛大学 | 工程学 | 62.82 | 62.82 | |
2 | 化学 | 62.98 | 62.98 | ||
3 | 临床医学 | 59.99 | 59.99 | 59.99 | |
4 | 材料与工程学 | 58.94 | 58.94 | 58.94 | |
5 | 济南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96.15 | 96.15 | 96.15 |
6 | 临床医学 | 94.50 | 94.5 | 94.50 | |
7 | 工程学 | 97.55 | 97.55 | ||
8 | 化学 | 97.30 | 97.30 | ||
9 | 山东科技大学 | 控制科学与工程 | 96.87 | 96.87 | |
10 | 机械工程 | 61.96 | 61.96 | ||
11 | 矿业工程 | 64.93 | 64.93 | 64.93 | |
12 | 青岛科技大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94.27 | 94.27 | |
13 | 工程学 | 59.00 | 61 | 60.40 | |
14 | 化学 | 96.36 | 98.36 | 97.76 | |
15 | 山东理工大学 | 农业工程 | 61.50 | 62 | 61.85 |
16 | 青岛理工大学 | 土木工程 | 57.83 | 58.83 | 58.53 |
17 | 山东农业大学 | 植物与动物科学 | 99.60 | 99.6 | 99.60 |
18 | 园艺学 | 99.00 | 100 | 99.70 | |
19 | 作物学 | 95.62 | 95.62 | ||
20 | 山东中医药大学 | 中医学 | 55.00 | 55 | 55.00 |
21 | 中药学 | 91.66 | 91.66 | 91.66 | |
22 | 山东师范大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62.00 | 62.00 | |
23 | 中国语言文学 | 64.00 | 64 | 64.00 | |
24 | 生物学 | 57.48 | 57.48 | 57.48 | |
25 | 化学 | 95.85 | 95.85 | ||
26 | 曲阜师范大学 | 数学 | 58.87 | 58.87 | 58.87 |
27 | 工程学 | 63.00 | 63.00 | ||
28 | 中国史 | 60.00 | 63 | 62.10 | |
29 | 山东财经大学 | 管理工程与科学 | 78.00 | 78 | 78.00 |
30 | 应用经济学 | 70.38 | 70.38 | ||
31 | 山东建筑大学 | 建筑学 | 91.33 | 92.33 | 92.03 |
32 | 聊城大学 | 化学 | 60.00 | 62 | 61.40 |
平均分 | 75.77 | 73.83 | 76.05 |
从评分表可以看出,整体得分在90分以上的有13个学科,占40.6%,整体得分在60--80分之间的有13个学科,占40.6%,整体得分在60分以下的有6个学科,占18.8%。自然科学类学科中,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整体学科建设较好,各个学科得分较高,均在90分以上;部分学校有部分学科建设较好,如山东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青岛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学科、山东师范大学的化学学科得分均在90分以上。人文社科类学科中,各个学科建设得分均不高,其中学科建设得分最高的是山东财经大学的管理工程与科学学科78分,其次是山东财经大学的应用经济学学科70.38分,山东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62分,曲阜师范大学的中国史学科62.10分。
(三)绩效分析
在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失分项,通过对得分情况的汇总,分析存在问题如下:
(1)项目立项方面
项目立项方面各个学科普遍比较规范,均设置了合理的目标,绩效指标比较明确。
(2)资金落实方面
32个学科2017年度奖补资金均已到位。
(3)业务管理方面
大部分学科建立了详细、完整、合规的业务管理制度,且能有效执行,个别学科存在固定资产管理问题,部分学科实际支出与预算相比有所调整。
(4)财务管理方面
各个学科均提供了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省级一流学科奖补资金使用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部分学科存在资产核算及使用不合规的情况。
(5)项目产出方面
在项目产出方面,项目完成率不高。一半以上的学校存在学科建设的某些项目完成率不超过80%的情况。
(6)项目效果方面
一流学科建设的学校综合排名和学科竞争力情况实现程度不高。评价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2017年度综合排名较2016年排名下降;部分学科2017年度专业排名较2016年度专业排名无变动或下降。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
1、社会服务与贡献情况
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满足了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另外,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对学科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起了推动作用。
2、一流学科建设学校的综合排名和学科竞争力情况
一流学科的建设促进了部分学校的综合排名以及学科竞争力的提升。
3、服务对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社会公共满意度较高。
五、意见建议
(一)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助推学科梯队建设
一流的师资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一流的师资能够带动学校一流科研,培养一流人才,提升学校的声誉与地位,决定学校的竞争力水平。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培养出一批在本学科领域且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有较大学术前景的年轻学术带头人,打破地域的限制柔性引进各类专家学者,引进各类人才;加强梯队建设,引导和培养青年教师的成长,培育出省级、国家级高层次专家领衔的学术团队。一流学科建设要以一流师资建设为抓手,助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是以科学研究为根基的探究式学习,发挥一流师资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建设成果,把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把研究方法渗透为教学方法。
(二)加强学科建设产出监督与管理
由于学科建设项目不同于工程类项目,存在年度建设内容与产出有交叉现象,各个项目承担单位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建设内容与任务书的申报内容有所出入,导致项目产出情况与任务书内容有所差异。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建议各个项目承担单位掌控好年度建设任务安排,确保整体建设目标任务的实现;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科建设产出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学科建设内容围绕任务书内容进行,并能够产生切实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