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政策背景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2013年以来先后印发提升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工业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十余个制度文件,持续推动旅游管理服务机制体制创新,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好客山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加快推动我省旅游发展转型升级,积极支持全域旅游,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海洋等新业态模式,丰富业态形式,拉长产业链条,切实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作为旅游、消费大省,省财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强省建设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加大旅游发展方面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培育旅游发展新动能、旅游厕所奖补和开展旅游精准扶贫等方面,全省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项目内容
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遵循“突出重点、保证绩效、专款专用、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使用方式包括财政补助、奖励、引导等,主要用于旅游品牌推广与宣传营销、乡村旅游、旅游厕所以及其他旅游公共服务支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化操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
(三)项目资金投入情况
项目总投资38000万元,全部为财政拨款资金。
(四)绩效目标(总体目标)
2017年全省旅游工作绩效目标主要包括: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旅游发展生机活力。改革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推动旅游综合改革,扩大旅游对外开放,创新旅游发展政策。完善提升规划,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实施规划引领,编制实施十大品牌规划,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培育旅游发展新动能。培育骨干旅游项目,做大做强旅游集团,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壮大旅游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工业旅游,大力发展旅游购物,加快发展旅游饭店业。提高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推动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培育工程,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工程。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营造游客友好型旅游环境。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发展旅游大交通,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整治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创新旅游营销推广,深度开发旅游市场。突出发展入境旅游,创新旅游推广方式,抓好旅游节事活动。
全省旅游工作目标具体为:2017年全省旅游力争实现旅游消费总额9000亿元,同比增长12%;接待国内游客7.6亿人次,同比增长8%;接待入境游客510万人次,同比增长5.1%;完成旅游投资2200亿元,同比增长10%。旅游直接和间接拉动就业达到700万人。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依据
按照科学、规范、客观、公正原则,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1〕285号)、《山东省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鲁财行〔2013〕23号)、《山东省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鲁财行〔2015〕91号)、《山东省旅游局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鲁旅发〔2015〕32号)等制度规定,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山东省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鲁财行〔2013〕23号)和《山东省旅游局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鲁旅发〔2015〕32号),根据旅游自身行业特点以及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的具体分配指标,制定完善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两个,分别为资金管理考评(40分)、业务管理考评(60分);二级指标8个,包括制度执行(10分)、大额资金使用(10分)、预算执行进度(10分)、财务信息质量(10分)、项目申报情况(10分)、项目实施情况(15分)、项目总结情况(10分)、项目实施效果(25分);在二级指标下设27个具体指标对旅游发展资金进行综合评价。
(三)评价方法
按照《山东省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试行)》(鲁财行〔2013〕23号)和《山东省旅游局专项资金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鲁旅发〔2015〕32号)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主要包括:
1.绩效自评与评价组综合评价相结合。评价组对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实行项目单位自评与评价组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方式。针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项目建设运营情况,项目单位提交资金使用绩效自评报告及资金绩效评价资料,评价组根据具体资料情况对绩效自评报告以及其他绩效评价资料进行核查、开展评价。
2.非现场评价与现场评价相结合。对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涉及的所有项目采用非现场评价方式,即核查项目单位提交的绩效评价相关资金以及绩效自评报告。同时,开展对下转移支付资金绩效评价现场抽查工作。现场抽查数量同时不低于对下转移支付资金总额的50%和覆盖地市的50%。
3.访谈评价与问卷调查相结合。针对额度较大的重点资金,组织有关专家具体了解、评价项目资金使用绩效。针对旅游营销宣传效果、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及旅游新业态等6个重点项目采取问卷形式,开展满意度调查活动,客观了解资金关联受益者的满意度。
三、评价结论情况
结合资金项目单位自评,通过对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的现场评价、非现场评价以及访谈评价、问卷调查等具体工作,对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绩效评价评分为96.54,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在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方面,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资金管理绩效评价得分为39.45分。在资金到位方面,都能按照规定及时划拨到项目单位;在资金管理使用上,依据《山东省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鲁财行〔2015〕91号)和项目单位的财务制度、资金管理办法做到专款专用;资金使用方案符合实际情况,资金的分配、使用符合规定,财务监控实施有效。资金的使用做到报账拨付、使用附有真实、有效、合法的原始凭证,反映了资金的收入支出状况。
(二)业务管理绩效评价
在业务管理绩效评价方面,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业务管理绩效评价得分为57.09分。从项目立项情况看,资金申报项目立项规范,立项文件形式、内容合理,项目绩效目标合理明晰,符合相关政策;从项目管理方面看,资金涉及项目单位制定了相应的项目管理、执行制度和方案,制度执行基本规范有效。在项目建设运营方面,2017年转移支付旅游资金涉及项目大都建设完工,并逐步开展实施运营,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逐步显现。总体实施效果表现为:
1.旅游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优势产业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实现旅游消费总额9200.3亿元,同比增长14.5%,接待国内外游客7.85亿人次,同比增长10.2%,全省旅游接待、旅游消费总额均实现高速度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据初步核算,全省实现旅游产业总产出1.15万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4050.1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省GDP的5.57%,促进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效果显著,强省优势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7年旅游直接就业达到253.6万人,旅游综合带动就业700.3万人,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达到10.5%,比全国高出0.2个百分点;全省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达8655.9亿元,综合贡献率上升为11.9%,比全国高0.87个百分点。2017年上报省发改委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备选旅游项目201个,投资总额达1.7万亿。
2.资金发挥引导旅游投资效力。2017年省级财政预算旅游发展资金3.8亿元,全省纳入国家旅游项目管理系统的项目共1221个,规划旅游总投资达2.07万亿元,全年完成投资2231.8亿元,同比增长11.2%。在旅游投资业态方面,文化旅游、度假、观光、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成为2017年旅游投资的热点,旅游新业态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
3.立体营销体系助推效果明显提升。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海外市场营销、国内通讯运营商推送、移动新媒体、互联网主流媒体、交通枢纽站点户外广告、旅游展销会、旅游节庆、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营销、纪录片、微电影等旅游宣传渠道开拓以及宣传内容创意制作,逐步形成完善的立体化山东旅游品牌宣传体系。在国内营销方面,2017年整合全省145项重大节事活动,推出贯穿全年的“山东好时节”节事品牌。据初步统计,2017年我省实现国内旅游消费总额8491.5亿元,同比增长达14.7%。在海外营销方面,2017年与13个国家和地区的58家渠道商签署了合作协议,联合设立了35个山东旅游营销中心,在5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山东旅游专家”计划,邀请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客源地旅行商30余批次400余人次来鲁踩线,成功举办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
4.十大文化品牌内容体系日趋完善。2017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并完善省市县三级推进机制;在品牌规划编制方面,截止2017年,完成8个品牌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品牌营销上,先后组织邀请国家级、省级重点媒体近300名记者,分批次走进十大文化品牌目的地采风,发表原创文章500余篇,转发上万余次;举办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旅行商踩线活动,邀请全国37个重点客源城市自驾车协会、徒步旅行协会、房车露营协会、旅行商、知名媒体、旅游达人等共385家,签订合作协议1000多份。在品牌项目建设方面,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安排专门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品牌项目建设,打造完善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项目内容支撑体系建设,通过现场绩效评价,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效果明显,打造出一批以郓城水浒好汉城、淄川区潭溪山景区生态旅游项目、齐河县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大观园等代表的重点项目,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支撑内容体系进一步完善。
5.旅游新业态项目成为发展新动能。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对下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医药康养、旅游演艺、养生康体、低空飞行、温泉度假等旅游新业态项目。支持项目效果初步显现,形成了以泰山天颐湖旅游度假区·飞行体验馆、沂南县温泉养生与中医药健康项目、五莲县大青山太极文化养生基地建设等项目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新业态重点项目。旅游新业态游客吸引力初步形成,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实现新增长。据初步统计,2017年低空飞行、节会旅游、温泉滑雪、文化演艺、休闲垂钓、研学旅行、养老养生、邮轮游艇、中医药健康、自驾车房车等旅游新业态接待游客1.5亿人次,旅游收入208.8亿元。
6.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实施效果明显。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及新业态宣传推广、乡村旅游新业态精准交流、乡村周末宣传推广、千万市民游乡村活动等乡村旅游营销宣传工作,以及具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发展扶持。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45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549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2.1%、15.9%。全省连片开发的乡村旅游集群片区达到20多个。61个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数量全国第一。同时评选出五星级精品民宿10家,四星级精品民宿45家。
7.旅游扶贫模式创新增强扶贫效果。近两年,全省共计拨付旅游扶贫资金、特色产业基金3亿多元,引导社会资本投资21亿多元。截止2017年底,全省400个旅游扶贫村,已有四门洞、压油沟、葵固堆、王堂村等200多个村打造成型,开门营业,人均增收4000多元。同时,积极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在区域旅游扶贫特色方面,涌现出“临沂模式”“枣庄模式”“淄博模式”等一批具有创新性的旅游扶贫典型,13个红色旅游扶贫模式得到国家扶贫办、国家旅游局红办的充分肯定。全省已形成章丘垛庄五彩山村度假旅游目的地,淄博市上小峰村、中郝峪村,枣庄市山亭区兴隆庄村、石嘴子村等10多个旅游扶贫示范带,带动了周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8.旅游厕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安排对下转移支付旅游厕所奖励6000万元,旅游厕所革命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7年全省共建成旅游厕所16100座,建设数量全国第一,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因此获厕所革命突出成果奖。在厕所建设质量、管理服务方面,评价组通过对部分旅游厕所的现场抽查认为,旅游厕所建设质量合格率达标,旅游厕所的管理服务良好。
9.旅游管理服务工作成效显著提升。建设完成全省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汇集了涉旅数据11亿条,是全国数据量最丰富、功能最完善、应用最广泛的旅游大数据平台之一。建设完成全省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全省所有4A级景区视频接入,对接数量居全国第一。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省建成旅游集散中心45处,建成旅游咨询服务中心198处。
10.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突出。截止2017年底,全省各类旅游游览区点共计3785家,其中A级景区1173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410家,生态旅游区59家,乡村旅游区点781家,特色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38家,城区及周边休闲区点116家,其他景区208家。2017年新增主题娱乐休闲类景区威海华夏城、古城古镇类景区青州古城两个5A景区。全省各类旅游住宿设施单位共计38452家,星级饭店663家,非星级宾馆9595家,非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26165家,其他住宿设施2028家;旅行社总数为2217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全省旅游休闲购物街区56条,金牌旅游购物商店113家,银牌旅游购物商店12家,铜牌旅游购物商店2家,旅游商品研发基地87家;2017年制定文化主题饭店评定标准,已评定15家为金星级文化主题饭店,10家为银星级文化主题饭店。
四、存在问题
(一)资金管理方面。个别对下转移支付资金存在到位较晚的情况;个别对下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单位收到资金后,未能充分做到专账独立核算。
(二)业务管理方面。个别对下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申报项目实施总结不够及时、不够完整;少数项目因项目总体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较长,仍处于建设中或建设起步阶段,项目执行时效性不足,项目效果尚未产生。
五、意见建议
(一)实施优质项目储备,细化项目绩效目标
进一步推进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库建设,建立省级重点旅游项目标准,根据入库项目标准向全省征集优质旅游重点项目,对申请入库项目实施可行性、实施方案、实施效果作进一步论证完善,提前做好项目储备。在专项资金立项申报中,优先扶持重点旅游项目库中的优质项目。在对下转移支付专项资金下达后,项目单位要进一步细化明晰预算指标以及项目绩效目标,后期资金绩效评价应严格按照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及项目实施方案开展。
(二)更加关注大额资金,强化资金监督管理
进一步强化大额资金项目的监督管理力度,在资金项目申报审批上,重点关注项目可行性、项目实施进度情况、项目实施方案、项目预期效益、项目单位财务状况等内容,邀请旅游、财务等方面的专家实地考察项目,评估项目可行性与预期效益;在项目资金监管上,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联合财政部门建立联合监督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合法合规,项目建设保质保量;在项目完工验收与绩效评价方面,实施项目单位自聘第三方机构开展项目验收与项目资金效果评价,将项目单位自聘第三方绩效评价与省旅游发展委委托第三方绩效评价相结合,双重评价、双重检查,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三)优化项目扶持方式,提升资金使用效能
进一步优化调整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的使用方向、使用方式。在项目扶持方式上,进一步加大以奖代补的扶持力度,增加贷款贴息、引导等其他合理且适合推进山东旅游发展的财政资金扶持模式,改变单一的以补助为主的扶持方式,形成更加多元合理的旅游专项资金扶持体系;在扶持旅游业态、项目选择上,重点支持能切实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旅游新业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重点项目,大力支持精品旅游项目、品牌旅游企业,做到省级旅游发展资金合理分配、有的放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四)创新绩效考核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进一步强化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将省级旅游发展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各地市旅游科学发展观考核,以强化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要性,督促项目单位完善、规范资金管理和项目实施建设管理。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应联合财政部门建立对项目单位资金使用管理的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制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及时跟进资金的落实进展和到位情况,督促推进项目进度,早发现、早纠正项目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