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资金)政策评价报告

    发布日期:2020-12-21 09:20 浏览次数: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政策背景及实施的目的

    2015年4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与东营市人民政府向科技部申请建设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旨在盐碱地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新型科研平台等方面做出示范。为加快推动黄三角农高区建设发展,我省确定将黄三角农高区作为省科技厅代管的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并建立独立一级财政管理体制,实行“收入全留、定额补助”的政策,由省财政直接进行管理。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的要求,2017年7月山东省财政厅印发《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鲁财教〔2017〕31号),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进行明确。

    (二)政策内容和资金补助情况

    1.政策内容

    《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鲁财教〔2017〕31号)政策有效期为3年,重点支持黄三角农高区区域内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引进或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国际间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科技项目。政策自2017年起开始实施,共涉及12大类191个项目,总投资约145881.32 万元。

    2.资金补助情况

    2017年-2019年,省级财政部门每年安排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资金)15000万元,3年共计拨付45000万元;东营市财政部门每年安排资金5000万元,用于支持黄三角农高区重大项目建设。截至评价日,预算资金到位率、执行率均为100%。

    (三)项目绩效目标

    通过资金项目实施,推动其在盐碱地综合治理、探索土地经营管理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走在前列,在建立现代农业新型科研平台、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作出示范,在知识产权制度改革、科技金融结合等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和绿色发展方面当好排头兵,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努力成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1.评价范围: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资金及市县配套政策资金。

    2.评价目的:通过对政策制定情况、政策执行情况、政策绩效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分析政策的产出及效果情况,与政策预期目标进行对比,总结政策的成绩与经验,揭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推动黄三角农高区农业科技工作可持续发展,促进相关绩效政策的改善。

    (二)评价依据

    1.财政部《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20〕10号);

    2.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鲁发〔2019〕2号);

    3.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财政评价和部门评价工作规程》(鲁财绩〔2020〕4号);

    4.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省级预算支出项目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鲁财绩〔2018〕7号);

    5.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号);

    6.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组建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178号);

    7.关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财政体制基数核定有关问题的通知(鲁财预[2017]19号);

    8.关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预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鲁财预[2017]22号);

    9.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鲁财教〔2017〕31号);

    10.其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三)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涵盖效率、公平、效果、可持续性四个方面,下设二、三、四级指标,总分值设定为100分。

    (四)评价方法

    综合采取政策分析、核查财务资料、项目组织实施资料、项目绩效资料、查看项目现场、数据分析复核、组织开展座谈或问卷调查等方法,采取重点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实地核查,访谈座谈,问卷调查。

    (五)评价工作过程

    对政策的发展规划、政策总体绩效目标、资金流向、管理流程、实施内容进行了充分地调研。具体工作中,实地走访了29家区域内企业,12家区域外企业,19组区域内居民,24个相关专业学生和农业从业人员和9个农高区相关科室人员。

    三、评价结论

    (一)综合评价结论

    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资金)政策绩效评价得分为80.37分,绩效级别定为“良”。,得分情况如下:

    各指标得分情况表

    维度

    效率

    公平

    效果

    可持续

    分值

    35

    20

    20

    25

    得分

    28.20

    16

    17.17

    19

    得分率

    80.57%

    80.00%

    85.85%

    76.00%

    (二)绩效分析

    1.效率维度

    该指标总体平均得分率一般。政策具体或重点实施内容较为模糊,最终目标不够明确。区级配套政策的申报路径模糊,对外公开度较低,个别政策周期较短,执行也较为困难。政策整体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及多层次的使用环境。

    2.公平维度

    该指标总体平均得分率一般。由于各级政策中缺少分配原则和分配方式方法等设计和统筹规划的支撑,在区域间整体资金分配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造成了在资源分配、地域分配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倾斜性。

    3.效果维度

    该指标总体平均得分率较高,近几年针对核心园区内企业,黄三角农高区通过多种措施,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但核心区域外科技企业需求匹配度、满意度相对偏低。

    4.可持续维度

    该指标总体平均得分率较低,表明政策整体的可持续性较低,主要是对区内产业的构建缺乏有效地引导,可持续性不强,上游的科研环节和下游的市场环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衔接度不够高,尚未在区域内形成产业发展的闭环。

    (三)取得的成效

    1.创新科技发展,引进科研力量

    通过省政府、省科技厅牵头与中国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单位采用共建的方式先后成立多个科研平台。截至2019年底,核心科技企业共有授权专利113项,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研究基地等2个,市级工程实验室、研究基地等7个。

    2.创新合作模式,引领区域发展

    黄三角农高区通过建设中试基地平台,并无偿提供给企业使用的方式,引进了中科院微生物所,并成立了国有投资公司、民营企业、科研院所三方共建而成的公司,其合作模式解决了科学家在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上的堵点,便于中试成果的产生。

    3.完善园区框架,搭建未来基础

    建设科研设施约5.14万平米,辅助设施约4.23万平米,中试基地厂房6间,制作各类规划设计18个,购买设施设备约1621台(套、个),建设养护道路约42.82公里,建设供水供电配套线路约28.77公里,建设养护水系景观生态绿化约948.50亩,较大地改善了科研环境。

    (四)存在的问题

    1.政策效率方面

    (1)存在各级政策与中央的各项政策转化衔接不够、针对性配套政策缺失的情况。政策导向及中短期目标不够明确,导致政策重点实施内容、实施标准模糊,细化程度不足,与“盐碱地”、“土地经营”、“知识产权”、“先行先试”等中央政策要求未进行系统性的衔接。

    (2)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沟通路径不够顺畅。黄三角农高区、东营市政府、省直相关部门(单位)三方的职责分工不够明确,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在政策制定和落实方面存在一定滞后性。

    (3)政策实施部门转化手段有限,区域配套政策执行不充分,体系不完整,联动机制不健全,导致政策产出质量不高,效果显现不足。比如,区域配套政策公开范围有限,部分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存在周期较短、多规冲突,申报路径缺失等情况,无法形成有效联动。

    2.资金效率及效果方面

    (1)资金分配与需求匹配不够,项目管理及后期效益有待提高。黄三角农高区仅在预算时进行大致规划,导致在支出方向选择时计划性不强。

    3.政策公平方面

    (1)区域政策关注度不一。政策倾斜迹象明显,基本全部受益企业、居民均集中在科技城片区,同时对于区域内基础农业、新型农民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及新技术推广的关注度较少。

    (2)资源分配不够精准。项目或区域间分配缺少统筹规划,资金投向基础设施项目较多,且项目呈现碎片化现象。

    4.政策可持续方面

    (1)发展内生动力还不足。引进的可产生税收的农业深加工企业引进较少,体量较小,高端人才和企业的入驻意愿不强,对周边产业的带动效应不明显,短时间内无法形成税收反哺财政和农业产业的局面。

    (2)缺少特色产业引领。政策对产业的构建缺乏有效地引导,可持续性不强,上游的科研环节和下游的市场环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科学、技术、产业化的衔接度不高。

    四、意见建议

    (一)政策效率方面

    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增强政策制定的前瞻性研究,统筹规划完善政策实施细则;理顺体制机制,打通沟通路径,加快探索一套符合其自身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严抓政策落实,提升执行能力。

    (二)资金效率及效果方面

    优化资金投入结构,紧紧围绕黄三角农高区的战略目标任务,完善政策实施路径,择优确定实施项目,完善项目论证,避免出现闲置和重复投入的情况,提高政策及资金使用的效率。

    (三)政策公平方面

    建议妥善平衡核心区域内外政策扶持、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关系,更好统筹黄三角农高区一体化发展。

    (四)政策可持续方面

    建议立足区域发展特色,重点围绕耐盐碱、农业深加工等领域,实施科研项目、打造创新平台、延揽高层次人才,切实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