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发布

山东省财政厅负责同志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就

发布日期:2020-12-24 19:39 浏览次数:


12月2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山东省财政厅副厅长姜龙,副厅长崔宗涛,副厅长陈东辉出席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见面,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财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就“十三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情况,我先作简要介绍。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财政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五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着力提升财政治理和服务效能,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年来,财政收支持续增长,财政实力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随着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全省财政收支规模也连创新高。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552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527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五位,年均增长4.5%。全省收入超过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的县(市、区)分别提高到10个、28个、56个,基层财政实力明显改善。随着财政收入稳步增强,全省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加大。2016-2019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完成8755亿元、9258亿元、10100亿元和10740亿元,连续突破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6.8%。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财政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和挑战,一季度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0.1%。在严峻形势面前,全省财政部门迎难而上、共克时艰,财政运行呈现全面恢复、持续向好的态势。1-11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0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9%,预计全年实现正增长,好于预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年来,财政调控多措并举,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各级对财政调控的认识不断深化,财政调控手段和方式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变化,我们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综合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等激励约束手段,加大精准调控力度,有力支持了高质量发展。减税降费力度空前。在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税费减免“规定动作”基础上,创造性推出一系列减税降费“自选动作”,2019年以来全省累计减税降费5132亿元,切实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了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政策体系创新集成。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相继推出稳增长20条、扩消费40条、推转型15条、促民营10条等激励措施,出台了支持新旧动能转换“1+5”财政政策体系,今年又从强化财政体制导向、支持产业集群、加强基础支撑等方面,制定出台了支持八大发展战略财政政策,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资金保障突出重点。积极转变理财观念,不断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比如,五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804亿元,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9年以来全省统筹整合涉农资金1639亿元,支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融资渠道多式多样。通过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引导基金、政府债券、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和公益事业,放大了财政支持效果。目前,全省共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545只,实现投资2036亿元,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4740亿元。

——五年来,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十三五”时期,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投入连年只增不减,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是民生政策出台多、民生投入力度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多的五年。重点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全省教育支出累计完成1万亿元,支出占比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累计支出分别超过6400亿元和4400亿元;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23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6.23%,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用心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从解决教育、就业、医疗等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入手,连续两年实施20项重点民生实事,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特别是在今年,我们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努力克服财政收支矛盾,全面提高了我省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困难儿童四大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五年来,财税改革深入推进,现代财政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十三五”时期,各级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紧抓实抓财税改革不放松。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强化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发力,在预算管理、财政体制、税费制度、支出管理等领域,推出一系列具有“四梁八柱”意义的改革举措,财政治理效能明显提升。预算管理更加规范。以“两放权、两统筹、两转变、两规范”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改革全面实施,“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形成,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有序推进,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加快建立。财政体制更加优化。实施新一轮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将省财政直管县(市)范围调整扩大到41个,既为各市发展减轻负担,又为薄弱县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2019年,41个直管县人均支出水平增长6.9%,高于全省县级平均增幅4.4个百分点。相继推出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案,转移支付制度激励约束功能更加凸显,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初步构建。税费制度更加完善。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资源税改革顺利实施,环境保护税启动开征,车船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实现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零收费”,税费调节引导作用进一步增强。支出管理更加高效。大力推进专项资金“整合提质”,涉农领域、科技领域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实现重大突破,省级专项资金大幅压减到39项,并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全面消化盘活各类财政存量资金。“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实施“4+11”等财政工作流程再造,财政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五年来,财政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理财效能不断提高。“十三五”时期,全省各级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财政管理的法治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法治财政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全力推进财政监管“双随机、一公开”,严格实施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推动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等财政法规落实落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明显提升。财政信息化步伐加快。扎实推进“财政大数据”平台和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非税收入收缴和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成功实施,以“大数据”支撑“大管理”的格局初步建立。财政管理基础日益夯实。完善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制度,大力推进管理流程再造,着力消除管理链条上的堵点痛点问题,财政管理绩效进一步提升。2017-2019年,在国务院组织的“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考核”中,我省连续三年被评为地方财政管理绩效工作突出省份之一。

回顾“十三五”时期我省财政改革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财政改革各项工作,必须牢牢坚持党的领导,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财政工作,不仅要有“财”有“政”,而且要更加突出“政”;必须坚定不移支持发展,确保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必须始终坚持理财用财为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抗牢职责担当,全力深化改革,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问: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最大亮点。近年来国家和我省出台的一系列含金量高、普惠性强的减税降费政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企业的获得感越来越强。请问,“十三五”时期,我省是如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感谢您的提问。“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决策部署,一项项为市场主体减负的税费政策接连出台,从2016-2017年的“结构性减税”,到2018年的“大规模减税降费”,再到2019-2020年实施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力度越来越大。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将达5800亿元左右。

如何保证这些惠企利民的好政策落地见效,让市场主体满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要求将减税降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工作中,我们实施了“六到位”工作法,确保减税降费落地生根、企业轻装上阵。一是组织到位。省领导亲自挂帅,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财税部门内部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对标对表盯着抓,凝聚强大工作合力。二是政策到位。不折不扣落实国家“规定动作”,顶格实施“自选动作”,在权限范围内推出我省“特色动作”,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减负担、为市场添活力。比如,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税负,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差别化税收政策等,全年减税规模超百亿元。特别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出台了对六类困难行业和小规模纳税人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预计全年减税规模达60亿元。三是宣传到位。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编写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政策指南,帮助市场主体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四是服务到位。会同税务部门,持续优化服务,推出非接触式办税,开展“送政策上门”“便民春风行动”等,提高企业获得感。五是督导到位。建立督查机制,设立涉企税费监测点,聘请监察员,开通“直通车”,以督导促落实。六是保障到位。多方开源节流“强后盾”,建立“一杆子插到底”的资金直达机制,全力弥补基层减收缺口,确保惠企利民政策真正落地。

通过持续强化“六到位”工作法,我省减税降费落实有力有序,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主要体现为“四个明显”:一是税费负担明显降低。“十三五”期间,年均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千亿元左右,特别是近两年力度递增,去年全省新增减税降费1641亿元,拉动GDP增长约0.75个百分点,今年又新增减负规模预计达1850亿元。二是市场信心明显提升。通过持续加大小微企业政策扶持力度,为小微企业发展注入信心和活力,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优惠力度进一步“加码”,征收率由3%降至1%,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我省在地方权限内免除小微企业一切税费等,让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十三五”期间,我省年均增加市场主体100多万户,今年1-10月,新登记市场主体179.3万户,城镇新增就业103.2万人,有力促进了“六稳”“六保”工作。三是发展动力明显增强。通过简并降低增值税税率、实施留抵退税等举措,有效降低了制造业负担,调动了企业投资积极性,今年1-10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四是技术创新明显加快。企业抢抓机遇,将减税降费“腾挪”出来的资金,更多用于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热情高涨,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5年末增长了2倍多,年底将超过1.4万户;2019年企业获得发明专利达到6663件,数量质量均实现大幅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落实落细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动力,为助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问:我们注意到,“十三五”期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连续5年都稳定在80%左右,也就是说,财政资金的近八成都用在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请问,财政在支持保障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近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选项,“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总量预计将超过3.8万亿元,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左右,各项民生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一是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支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全省实现财政教育支出1万亿元左右,教育支出占比连续8年超过20%,稳居全国第一位。在学前教育方面,我省率先出台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支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近1.6万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2015年的82%提高到90.4%。在义务教育方面,支持实施消除“大班额”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4064所,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部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安排高等教育支出930亿元,普通本科高校生均财政拨款达到1.9万元,并实施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形成“基础拨款+绩效拨款+竞争性项目拨款”3个三分之一的资金配置结构,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二是聚焦“劳有所得”,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十三五”期间,全省实现财政就业补助支出130亿元左右,重点用于落实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创业补贴政策,支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创业示范平台。累计发放稳岗补贴67.4亿元,惠及企业职工2239万人次。今年为应对疫情冲击,顶格实施减免社保缴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900亿元以上,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三是聚焦“病有所医”,支持健康山东建设。“十三五”期间,全省实现财政医疗卫生支出4400亿元左右,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5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提高到74元。今年疫情以来,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70亿元,确保人民群众不因担心费用问题而不敢就诊,确保各地不因资金问题而影响医疗救治和疫情防控。

四是聚焦“老有所养”,支持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补助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300亿元左右,提前一年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6连增,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142元。五年来,省财政安排养老服务专项资金23.56亿元,支持全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年疫情期间,省财政发放一次性运营补助2570万元,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正常运营和疫情防控。

五是聚焦“住有所居”,支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全省实现财政住房保障支出2804亿元左右,支持改造各类棚户区255万套(户)、城镇老旧小区7700个、农村危房22.2万户。通过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的形式,帮助21万户城镇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

六是聚焦“弱有所扶”,支持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条件。“十三五”期间,全省实现财政社会救助支出760亿元左右,支持完善“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急难救助为辅助、社会慈善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特别是在今年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全省各级财政筹措资金近120亿元,大幅提高350多万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切实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大民生领域资金投入,支持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问: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民生工程。请问财政部门在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实际成效如何?



答:谢谢您的提问。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肩负重要职责。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全力以赴加大支持力度。

一是持续加大扶贫投入。近年来省财政不断健全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2016-2020年,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幅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充分发挥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主渠道作用。在省级带动下,全省各级财政5年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23亿元。在分配农业、水利、生态、交通、教育等行业转移支付时,也积极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集聚行业资金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同时,综合运用税费优惠、信贷担保、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工具,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

二是坚决落实精准扶贫方略。始终围绕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和标准,牢牢把握精准扶贫方略不动摇,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焦点不散、靶心不变。聚焦重点区域。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省级每年将6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集中投向菏泽和临沂2个市、20个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县(市、区)、200个重点扶持乡镇(街道)、200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以及黄河滩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聚焦重点任务。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主攻方向,每年拿出6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以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重点,同步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加快补齐扶贫地区交通、水利、住房等基础设施短板,支持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帮助滩区群众实现“安居梦”。

三是全面加强资金监管。财政扶贫投入越是增加,资金监管就越要加强。我们始终把扶贫资金监管摆在突出位置,打出一套监管“组合拳”,有效提升了扶贫资金监管水平。坚持制度先行,先后制定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绩效评价办法等15项制度办法,切实扎紧制度“笼子”。搭建“绿色通道”,积极推进扶贫资金管理“放管服”改革,简化程序、规范流程、缩短时限,最大限度加快扶贫资金支出进度。加强动态监控,实行“日监控、旬调度、月通报”制度,对各类扶贫资金实行全流程、逐环节、链条式追踪。狠抓绩效管理,将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与脱贫攻坚实绩考核、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我省连续5年获得全国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优秀等次。打造阳光扶贫,专项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交上明白账,主动接受社会各方监督。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谢谢!


问:我们注意到,“十三五”时期,各级财政不断完善调控手段和方式,在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答:感谢您的提问。在当前财政增收困难、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集聚更多社会资金支持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们在管好用好政府预算资金的同时,综合运用投资基金、PPP、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市场化政策工具,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用活政府投资基金。2018年,省委、省政府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以财政资金作引子和“酵母”,吸引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近两年来,省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加快省级政府引导基金投资运作的政策措施,改革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管理体制,加快基金投资运作,“筑巢引凤”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新旧动能转换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共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基金545只,认缴规模7371亿元,已投资项目1977个,实现基金投资2036亿元,带动金融与社会投资4740亿元。二是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公益性存量项目,激发民营资本投资活力。截至目前,全省累计纳入财政部PPP管理库项目762个、投资额8176亿元,签约落地项目数和开工项目数均居全国首位。与传统投融资方式相比,可节约财政资金1310亿元左右,实现了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资本“大投资”。比如,省级实施的小清河复航工程,政府仅出资7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129亿元,撬动比例近19倍,是近年来PPP运作的成功案例。三是加快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近年来,我省支持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规模不断加大,但也存在着财政与市场关系不清、政策内容交叉重叠、资金使用管理分散、财政杠杆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今年我们启动了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将对企业的“奖补”变为股权,由“无偿投入”变为资本金注入,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重点领域。目前,省级已遴选出多家专业投资机构,加快推进项目落地实施,形成财政资金激励引导产业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

我们常讲“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实践证明,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合作,对支持发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的方式方法很多,而且手段越来越灵活,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财银联动”。主要是引导银行为资金周转暂时困难的企业提供续贷、转贷服务,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以今年为例,截至11月底,全省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业务余额1316.32亿元,较年初新增182.78亿元;全省应急转贷服务体系累计实现转贷业务927亿元,服务企业7405家次,转贷费用降至每天0.08%以下,为广大中小企业减负近90%。二是“财保联动”。主要包括农业保险、民生综合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具体政策,发挥财政引导作用,引导保险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比如,今年拨付省级以上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26.46亿元,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补贴种类比去年增加29个。三是“财担联动”。去年,我们牵头组建了省投融资担保集团,设立省级再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初步搭建起省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截至今年11月底,全省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累计为7.23万户经营主体提供再担保增信服务,担保金额达300.96亿元,较2019年底增长了432%,有力支持了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健康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拓宽视野,创新机制,发挥好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吸引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为支持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强财力保障。


问: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造成严重冲击。为应对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压力,中央建立了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实行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请问,山东在确保直达机制落实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答:谢谢您的提问。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确保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是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省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坚持资金下达和资金监管“一竿子插到底”,确保各项惠企利民政策落细落实。截至12月20日,我省直达资金累计实现支出657亿元,全省有8015万人次和2.6万户企业直接受益。

资金直达机制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确保这项政策顺利落地,我省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加强协调配合,搭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省一盘棋”的管理格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省负总责”的工作要求,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作出明确指示,省政府专门召开视频会议进行部署,省财政厅和16个市136个县(市、区)财政部门均成立工作小组,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二是加强协调沟通。全省财政系统建立省、市、直管县日常交流沟通机制,“点对点”指导市县推进工作开展,“一对一”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财政部门内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三是加强部门联动。与行业主管部门研究数据采集方式方法和实现路径,与人民银行协商确定拨款和对账机制,加大数据共享力度,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实行动态监控。实时跟踪预算分解下达、资金支付、惠企利民补助发放过程,紧盯资金流向,及时预警问题、堵塞漏洞,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截至目前,监控系统共预警反馈疑点信息6113条,全部进行了及时处理和整改。建立日常反馈机制,每天定时反馈直达资金支出进度;建立工作奖惩机制,对支出进度快的市县给予奖励,对问题整改不到位或支出进度过慢的市县进行约谈,有力推动直达机制取得实效。

从实施效果看,直达机制的建立运行:一是为群众送来“及时雨”。相关民生资金直接用于救助困难群众、保障居民生活、落实民生政策,支出拨付迅速、资金去向明确、账目清晰可查,最大限度减少了时间阻滞和中间环节。二是为企业送去“雪中炭”。直达机制要求将援企补助资金从财政国库“全速直达”企业账户,助力企业“纾困减负”,推动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极大加快了企业复工复产步伐。三是为基层打开“减压阀”。受疫情和减税降费影响,基层财政减收明显,收支矛盾突出,运行压力很大。直达资金下沉到基层,有效弥补了基层财政收支缺口,切实缓解了基层保障压力。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健全财政资金常态化直达机制,进一步拓展直达资金范围,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监管,确保直达资金更好发挥效益、更好惠企利民。

谢谢!


问:我们都知道,财政部门是广大会计人员的“娘家人”。请问,“十三五”时期,我省在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升会计人员素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答:我省是经济大省,也是会计人员大省,总量多、增长快、分布广。广大会计人才作为一支重要的人才队伍,在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切实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时期,财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强高端引领。自2011年起,全面启动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从规模以上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高校选拔高端会计人才,开展为期3年的培养。截至目前,已选拔培养班14个、培养高端会计人才859人,培养人数多年来稳居全国前三位。培养工程实施以来,会计人才成长进步均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纳入培养项目的学员,68%获得职务晋升,82%得到提拔重用,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各类课题104项,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品牌效应日益突出。二是加强职称带动。以职称改革为抓手,加强会计职称人才队伍建设。2017年,我省设立正高级会计师资格,大大拓展了会计人员职称晋升空间。2019年,率先在高级会计师评审中推进社会化评审改革试点,将评审权交给省会计学会承担。同时,对会计职称评价标准条件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简化了学历、资历要求,取消了职称外语、计算机水平限制,全面推行网上申报、网上评审。这些措施极大激发了会计人才申报热情。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省评审通过高级会计师6688人,正高级会计师351人。全省会计专业技术初、中级资格考试报考人数突破160.92万人,同比增长115%;考试通过26.94万人,同比增长152.4%。三是加强培训提升。依托财政部总会计师素质提升工程,对全省会计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进行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训,“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训2600人次。依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对全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有力促进了全省会计人员能力提升和知识更新。

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全省会计人才培养,一是制定出台未来十年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继续加强高端会计人才选拔培养,提升培养层次。二是贯彻落实职称改革精神,进一步优化会计职称评审服务,发挥好职称评审对会计人员的正向激励作用。三是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省市县三级财政部门分级管理、服务会计人员的新模式,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加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贯彻实施力度,更好地服务财政改革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