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山东省畜牧兽医局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报告
一、部门基本情况
(一)部门概况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以下简称“省畜牧局”)是省农业农村厅管理的副厅级单位,负责全省畜牧兽医行业监督管理及重大突发动物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省畜牧局行政编制83人,事业编制166人(不含山东省畜牧兽医职业学院,该院人员实行总量控制,控制人数681人,实际在职人数502人),均为财政补助人员。截至2020年12月31日,省畜牧局实有人数247人,其中在职人员241人,离退休人员6人。
截至2020年12月底,省畜牧局机关及所属单位资产总额102873.67万元,其中流动资产45255.79万元,固定资产69629.42万元,累计折旧及减值准备27426.48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2202.94万元,在建工程12259.48万元,长期投资639.29万元,无形资产5212.4万元,累计摊销2781.66万元,无形资产净值2430.74万元,其他资产85.42万元。
2020年,省畜牧局年初结转和结余5444.48万元,年初预算52034.42万元,调整后预算为50778.07万元,支出决算为50778.07万元,其中:基本支出22406.72万元,项目支出24009.61万元;结余分配1858.56万元,年末结转和结余2503.18万元。
(二)部门整体绩效目标
2020年度省畜牧局部门整体绩效目标分为战略目标和职责目标。
1.部门战略目标。根据《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印发山东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鲁牧计财发〔2016〕71号)中确定的发展目标,省畜牧局编制了2020年度部门整体绩效战略目标。主要内容为:重点推动畜牧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向注重数量、质量、效益、生态、安全并重转变,加快产品供给侧结构合理调整,推进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畜牧业与信息、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健康型、安全型、生态型、创新型、智慧型、服务型“六型”畜牧业,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力争在全国率先建成现代畜牧业强省、率先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2.部门职责目标。2020年度省畜牧局部门职责目标从质量安全、检疫防疫、产业升级、资源利用和能力建设等5个方面进行定位。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中确定的“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稳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发展目标,省畜牧局设置了“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90%”以及“强制免疫病种群体免疫密度90%”等相关指标。
根据山东省委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确定的2020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省畜牧局设置了“畜禽产地检疫覆盖率达到100%”“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98%”以及“屠宰检疫覆盖率100%”等相关指标。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发〔2017〕68号)文件精神,省畜牧局设置了“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以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1%”等相关指标。
根据部门主要职能,省畜牧局设置了“育肥猪保险承保率36%”“建设认证8家生猪数字化联合育种企业”以及“年度建设认证15家‘智慧牧场’”等相关指标。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通过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进一步加强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及项目管理,强化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后续年度预算资金安排提供重要参考。
评价范围涉及省畜牧局2020年度资金共计50778.07万元,其中:基本支出22406.72万元,项目支出24009.61万元。
(二)评价依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
2.《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鲁发〔2019〕2号);
3.《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和<山东省省对下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字〔2019〕20号);
4.《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部门和单位整体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鲁财绩〔2021〕1号);
5.省畜牧局编报的《2020年度部门整体绩效目标申报表》、2020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以及有关预算资金投入、过程管理、产出和绩效实现方面的相关材料。
(三)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省畜牧局实际情况,评价机构依据省畜牧局申报的部门整体绩效目标,根据申报的有关绩效指标及年初预算编制测算依据,与评价专家共同细化了绩效评价指标,经与被评价单位意见沟通最终确定形成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履职效能、管理效率、社会效应和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综合绩效评价总分值为100分,其中履职效能30分,管理效率30分,社会效应30分,可持续性10分。
本次绩效评价综合绩效级别分4个等级:综合得分在90(含)-100分为优,综合得分在80(含)-90分为良,综合得分在60(含)-80分为中;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为差。
(四)评价方法
本次绩效评价主要采用比较法、专家评价法和公众评判法等绩效评价方法;采用现场评价与非现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三、评价结论
(一)综合评价结论
本次部门整体绩效评价时段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通过数据采集、社会调查等方式对省畜牧局2020年度部门整体绩效进行客观评价,最终评价结果为90.12分,绩效评级为“优”。
(二)绩效分析
1.履职效能。目标设定方面,省畜牧局部门整体绩效目标设定依据较充分,个别项目指标填报不够规范和严谨,在指标明确性、可考核性方面存在不足。核心工作方面,省畜牧局核心工作评价内容包括实际完成情况、质量达标情况和完成及时情况。其中,实际完成率97.14%,质量达标率80%,完成及时率97.56%。
2.管理效率。预算编制方面,省畜牧局预算编制严谨、科学,项目测算依据充分,内容详实,符合山东省政府和省财政厅关于预算编制的一系列要求。预算配置方面,2020年度省畜牧局从严把控支出,遵循厉行节约原则,预算配置效果理想。预算执行方面,2020年省畜牧局预算执行情况整体较好,支出预算完成率较高;预算调整比例较小且调整手续合规;公用经费、“三公经费”控制效果良好,年底存在财政拨款资金结余情况,结转结余率较低;政府采购执行率较低。预算管理方面,省畜牧局部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较为健全,制度执行较为有效,预决算信息按照政府公开规定及时进行了公开。但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同管理的规范性、制度制订的时效性和完整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方面,省畜牧局资产管理制度较为完善,但资产管理安全性、固定资产利用率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3.社会效应。经济效益方面,2020年全省畜牧产业创收指标整体完成较为理想。但受到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经济效益实现情况未达到“十三五”规划目标。社会效益方面,省畜牧局在克服疫情、稳定供需、确保畜产品和兽药质量安全、保持重大动物疫病稳定控制、提升服务能力以及落实脱贫攻坚任务方面工作开展情况良好,社会效益显著。生态效益方面,2020年省畜牧局通过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能力,未发生大规模病死猪抛弃事件,促进了畜牧业绿色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生态效益显著。社会满意方面,全省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场、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等服务对象对省畜牧局部门工作满意度较高;省主要领导及其他相关群体对省畜牧局工作给予充分的认可,2020年省畜牧局工作社会满意程度较高。
4.可持续性。2020年省畜牧局积极普及“粮改饲”项目、推进屠宰标准化建设、降低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等方面成效显著,促进了全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稳定供需,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将生猪稳产保供纳入乡村产业振兴实绩考核,出台奖惩办法,统筹2000万元奖励先进、约谈落后。精准强化政策扶持,落实财政资金15亿元。多层级“政务+技术”联系企业2952家,帮助204家猪场解决贷款5.8亿元、用地1.5万亩。年底生猪存栏2933.93万头,较去年增长34.8%;二是强化监督执法,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开展13项专项监测,畜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超过98%,实施饲料兽药、屠宰企业分级管理,推进肉品和鲜鸡蛋合格证电子出证,公布“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对19家企业实施列管。创建10家生猪屠宰企业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厂。组织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2020年全省没有发生畜产品重大质量安全事件;三是落实基础免疫和流调监测,圆满完成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免疫抗体合格率超过80%。落实动物疫病监测计划,建设动物疫情预警预报平台,开展疫情监测流调、评估预警;四是深入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生态效益持续提升。加强设施配建,截至2020年底,规模场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平均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90.2%。强化项目带动,累计在56个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支持159个第三方集中处理机构发展有机肥和沼气等新能源产业。促进种养配套,推广种养结合循环模式。2020年全省“粮改饲”收贮面积完成181万亩,累计收储面积达694万亩。五是加快发展现代畜禽种业。强化规划引领,健全完善品种资源保护体系,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50个、保护区8个、基因库62个,省级畜禽遗传资源监测数据平台1个,形成“四位一体”的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加快畜禽良种推广应用,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4.2%。六是强化管理服务工作效能。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将24项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全部下放济青烟3市实施,6项由济青烟扩大至各市。持续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无疫省建设,创建省、市两级17个示范县,保障85处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运行。推进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制度改革,107个县已全面完成。
(四)存在的问题
1.绩效目标设置方面。(1)在部门整体目标及指标设定层面,个别指标值设置较低,如畜牧业产值“十三五”期末规划指标3200亿元,部门年度战略绩效目标设定为2450亿元,不能有效发挥绩效目标的约束作用。(2)在项目绩效目标及指标设定层面,一是个别指标设置与预算资金匹配性不足,如省级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项目中,产出数量指标仅包含“人员培训数量不少于100人”和“既定方案样本统计率≥90%”两方面内容,未体现“年内预计完成监测和调查批次”等核心产出;二是个别指标设置可考核性不足,如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抽样及风险监测项目的时效指标“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和社会效益指标“全省重大饲料质量安全事故控制形势1%以下”等两项指标,无法考核。
2.项目管理方面。个别项目管理不到位,财政资金利用率较低,如山东省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财政资金1500万元用于采购设备,由于现有实验室运营团队为新组建,2019年申报项目时整体实验室团队均调往其他部门,截至调研日,部分购置设备仍无任何使用记录,设备使用效率不足。
3.财务管理方面。财务制度建设有待完善,资金执行合规性有待加强。一是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于2014年制定,未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19年已实施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内容及时更新补充,制度时效性、完整性不足;局属预算单位除畜牧总站、畜牧职业学院制定本部门财务管理制度,其他预算单位均未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度健全性不足。二是大额资金支付缺少集体讨论程序,部分款项支付凭证支撑依据不充分,财务内控执行不足;个别资金支付不符合预算批复的用途,存在基本支出挤占项目支出现象;部分单位凭证装订不及时,财务基础工作有待提高。
4.部门绩效方面。①核心工作完成方面。一是个别指标任务未完成。如“饲料兽药‘双随机、一公开’及飞行检查企业160家”“品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9.5%”“畜产品安全监测报告结论准确率100%”等指标未完成计划指标值。二是个别项目进度滞后,如“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综合监测检验中心配套设施改造项目”和“2020年动物检疫印章标志专项”两个项目未按时完成。②产业发展方面。省畜牧局在质量安全、检疫防疫、产业升级、资源利用、能力建设、职业教育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在引领促进山东省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进一步下大力气做好顶层设计,在保持、提升当地优良畜禽品种的优势基础上解决畜禽种业“卡脖子”问题,在“保安全”方面需有新的政策举措和技术手段等。
四、意见建议
(一)深化部门绩效目标管理与研究,提升部门绩效目标管理水平
绩效目标是建设项目库、编制部门预算、实施绩效监控、开展绩效评价等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一是建议省畜牧局通过收集、积累行业基准数据,配套建立细化、量化的绩效指标库,并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设定考核指标值,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约束作用。
二是建议省畜牧局加强绩效目标管理。组织实施项目绩效目标审核工作,对指标设置的准确性与可考核性进行严格把关,从而进一步提高部门所属各预算单位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申报质量。
(二)加强项目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建议省畜牧局高度重视实验室运营团队建设,提高团队稳定性,并根据采购设备及时设定使用计划,保障新采购设备尽快投入使用,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三)加强财务内控管理,夯实财务基础工作
建议省畜牧局加强局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单位之间定期或不定期凭证互审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完善财务工作内部绩效考核;按照“收有凭、支有据”财务收支原则,强化财务收支审核力度,完善“三重一大”大额资金支付集体决策程序,进一步加强财务内控执行力,夯实财务基础工作。同时加强预算执行的合规性、严谨性,提高部门整体预算执行力。
(四)完善绩效跟踪工作机制,实现绩效管理的动态监管
建议省畜牧局进一步完善绩效跟踪工作机制,强化日常监督,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信息分析汇总方法,对各处室的预算执行、管理和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管、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纠正。
(五)做好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引领畜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一是利用山东省当地特有的畜禽种质资源如莱芜猪等,在保种的基础上,加快新品系或新品种培育,以逐步解决畜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二是进一步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已不再提倡,根据农业农村部要求推广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建议省畜牧局按照制定匹配性较高的政策和监管措施。
三是继续推动山东畜牧业知名品牌建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建议深入实施畜牧业品牌战略,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在优势产区培养一批市场信誉度高、影响力大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相关管理制度,打造更多的山东名特优新畜产品。
四是重视畜牧业提质增效的技术推广工作。建议从全产业链考察产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整合省内外资源,针对不同畜禽品种、不同养殖规模等技术需求,通过综合技术集成与高效生产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应用,提高畜禽生产单产、饲料转化率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并带动畜牧业生产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