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2017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组建齐鲁医科大学(筹)和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的通知》,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整合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筹);2019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组建第一医科大学的通知》,整合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正式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2017年-2018年省财政每年安排资金4.9亿元,支持两所高校的整合共建工作。2018年8月,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精神和省政府专题会议部署,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国内高水平工业大学和医科大学的工作目标与任务,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整合共建工作深入推进,山东省财政厅、教育厅制定了《高校与科研机构整合共建资金管理办法》(鲁财教〔2018〕25号),设立高校与科研机构整合共建资金,办法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
项目预算安排和支出情况
2019年-2021年,省财政厅每年安排科教融合资金12.45亿元,其中:第一医科大学10亿元,齐鲁工业大学2.45亿元。三年经费拨款共计37.35亿元,其中一般债券资金21.77亿元,占拨款总额的58.28%。三年累计支出25.58亿元,其中2019年实际支出11.49亿元,2020年实际支出12.38亿元,2021实际支出1.75亿元。
(三)项目绩效目标
1.总体绩效目标
实施科研机构与高校整合共建项目,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教融合发展、提升科技实力和教育水平、建设国内高水平工业大学和医科大学。
2.2019-2021年度绩效目标
表1.2019-2021年绩效目标
指标类别 | 指标内容 | 目标 |
数量指标--2019年 | 第一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57名;购置仪器设备数量6286台;发表SCI论文数量516篇;承担或服务于科研课题数量253个;新上省级、国家级项目数量30个;建立数字化临床科研平台和学科实验室数量53个;完善动物房数量1个。 齐鲁工业大学:建成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6个科技创新平台,建成2个国家级教学实训平台,建成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5个科教融学院。人才新引进260人。 | 完成率100% |
数量指标--2020年 | 第一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56名。招聘35岁以下统招博士后20人;完成科创中心科研公共平台(一期)项目,服务于100个标准化PI实验室;9家附属医院完成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主校区12个教学及行政支撑项目,17个教学提升项目;承担或服务省级科研课题数量150个;增加临床大型设备项目1台。 齐鲁工业大学: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4个科教融学院。人才新引进200人。 | 完成率100% |
数量指标--2021
| 第一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75名;专项支持引进国家杰青人才组建科研团队1个;专项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科研团队1个;完成科创中心科研公共平台(二期)项目,建设200个PI实验室;10个教学及行政支撑项目,13家附属医院完成实践基地建设;新增1个以上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软科学科排名继续提高;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 齐鲁工业大学:申报博士点1个;申报硕士点5个;省高水平学科2个;软科学科排行榜上榜学科数10个;ESI全球前1%学科数3个。新引进博士及高层次人才150人。 | 完成率100% |
质量指标 | 质量达标率 | 100% |
成本指标 | 成本控制在预算金额以内 | 100% |
社会效益指标 | 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成果转化等方面大幅提升 | 显著 |
可持续影响 | 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优化科研人才梯队建设 | 显著 |
满意度指标 | 科教人员及学生满意度 | >=90% |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1.评价范围:分年度对第一医科大学、齐鲁工业大学2019-2021年科教融合补助经费进行现场评价,涉及财政资金37.35亿元。本次全周期跟踪问效绩效评价的基准日分别为: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2月31日和2021年7月31日。
2.评价目的:通过对项目的决策、过程、产出和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下一步预算资金安排提供重要参考。
(二)评价依据
《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财预〔2020〕10号)、《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财政评价和部门评价工作规程》(鲁财绩〔2020〕4 号)、《山东省省级重大政策和项目全周期跟踪问效实施方案》(鲁财绩函〔2020〕5号)、《山东省省级部门单位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暂行办法》(鲁财绩〔2019〕5号)等。
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结构
2019-2020年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决策、过程、产出、效益四个方面,总分值设定为100分;其中,项目决策14分,过程16分,产出30分,效益40分。因2021年尚未结束,现阶段的产出和效果不能完全反映项目最终情况,所以仅对决策指标和过程指标进行了评定,总分值设定为100分。年度得分按照各单位资金量大小占比计算得出。综合得分方面,2021年得分按10%的权重并入项目综合得分,2019年、2020年得分各按45%的权重并入项目综合得分。
2.综合绩效评价级次评定标准
综合绩效级别分为4个等级:综合得分在90-100分(含90分)为“优”;综合得分在80-90分(含80分)为“良”;综合得分在60-80分(含60分)为“中”;综合得分在60分以下为“差”。
评价方法
本着科学、规范、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评价采用比较法、公众评判法、因素分析法,对资金进行综合评价。本次评价全部采取现场评价的方式。
三、评价结论
(一)综合评价结论
2019-2021年,两个大学项目立项基本符合《高校与科研机构整合共建资金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了包括立项、评审、采购、验收、合同管理、档案管理、资金管理办法等方面的制度,大部分项目能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两所高校2020年均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冲一流”建设高校,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一医科大学ESI综合排名列全国高校第92位,制定的“到2023年,建成国内一流的独立医科大学和省内最大、全国前列、国际知名的医学研究中心”的阶段性目标已部分实现。齐鲁工业大学校友会排名列全国高校第96位,制定的“到2020年,5个学科达到或超过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标准,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3个ESI学科进入并稳定在全球前1%,学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高校百强”阶段性目标已全部实现。但是,存在个别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项目论证不充分,绩效指标设置和预算编制不够科学的情况,部分内容不符合资金管理办法要求的问题,距离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的期望仍然有差距。2019-2021年科教融合项目绩效评价综合得分82.16分,评价等级为:良。
(二)绩效分析
1.项目决策情况。该一级指标分值14分,得分10.63分,得分率75.92%,得分情况为中。项目立项基本符合《关于印发高校与科研机构整合共建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的要求,但存在大型设备重复购置、年度绩效目标不明确、项目绩效目标设定低于正常的业绩水平、部分数量指标设置未能与具体工作任务相对应、质量指标未能体现对实际工作质量的约束作用、预算编制不准确、预算编制不够细化等问题。主要原因是项目库管理机制尚未完全理顺,项目前期准备不够充分,部分项目论证深度不够,影响了项目预算编制质量。
2.项目过程情况。该一级指标分值16分,得分14.23分,得分率88.94%,得分情况良。项目单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财务和业务管理制度,大部分资金使用符合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但也存在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提前支付采购款、列支与科教融合无关的支出、招标合同签订在前项目申请在后,实施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3.项目产出情况。该一级指标分值30分,得分26.46分,得分率88.20%,得分情况良。大部分项目能够按时保质完成,成本控制在预算金额以内,但部分项目截至年底未完成验收,原因一是立项论证不及时,项目进度慢;二是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设备到货慢,尤其是进口设备受影响更大;三是第一医科大学新校区还在建设过程中,影响了设备安装验收。
4.项目效益情况。该一级指标分值40分,得分30.84分,得分率77.1%,得分情况为中。项目在学科建设、科研投入、科研奖励、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效益,但在学生培养、师资力量方面相对薄弱。此外,科教人员及学生满意度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原因为科教融合资金中一般债券资金占比达六成左右,该项资金主要用于资本性支出,用于人才引进和师资建设的资金不足四成,占比相对较少。另外,第一医科大学新校区仍处于建设中,硬件设备需求紧迫性较强。
(三)取得的成效
1.人才高地稳步推进,办学优势逐渐显现。第一医科大学两年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60余人,吸纳博士63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由2018年的25.54%提高到2020年的51.6%。齐鲁工业大学两年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20余人,吸纳博士35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由2018年的50.35%提高到2020年62.47%。
2.学科建设初见成效,整体实力稳步提升。第一医科大学2020年入选山东省“冲一流”建设高校,临床医学入选“高峰学科”,成为一级博士学位授予学科。齐鲁工业大学2020年入选山东省“冲一流”建设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高峰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入选“优势特色学科”,2021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3.教学改革卓有成效,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提高。第一医科大学1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课程获批省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主编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4部,2021年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各1部。齐鲁工业大学4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5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两校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获奖众多。
4.重大科教平台实现突破,科技创新活力有效释放。近年来,第一医科大学新增国家临床医学山东省分中心6个、山东省级实验室5个、技术创新中心2个,2018-2020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2项。齐鲁工业大学新增3个国家级标志性平台,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22个,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2018-2020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5项。
5.实践基地数量大幅增加,学生实习机会明显增多。第一医科大学逐年加大对实践基地的投入,目前拥有直属附属医院13家,非直属附属医院22家,可以承担2700名学生实习和951名学生见习。各附属医院积极规范临床实践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校(院)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通过评审奠定了基础。
6.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新旧动能转换走在前列。齐鲁工业大学新建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海洋学院等5个科教融合学院与40多个地方政府、10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蓝色经济提供人才支持。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新建运动医学与康复临床中心,加速推进建设国内一流、全省最大的科创中心,与30多家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多领域深层次合作,打造医、康、养结合示范标杆。
(四)存在的问题
科教融合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四重四轻”的不足:
1.重分配、轻管理。项目实施单位和主管部门对资金申请和资金分配较为重视,但在决策和过程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多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一是在项目论证方面,存在论证不规范、不及时、不充分的问题。二是项目绩效管理方面,存在年度绩效目标不明确、具体项目绩效目标明显低于正常的业绩水平、部分数量指标设置与具体工作任务不对应、质量指标未能体现对实际工作质量的约束作用等问题。三是项目预算管理方面,存在预算编制不科学,项目预算额度测算依据不充分等问题,无法发挥预算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四是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2.重产出、轻效益。项目实施单位对项目产出较为重视,但对如何充分发挥项目效益有所忽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绩效目标制定环节,效益指标不明确或未细化量化,二是部分资产效益未充分发挥。部分新购置设备利用率较低;大型设备由不同的下属单位分别管理,缺乏统一的设备资源管理平台,相互之间难以进行资源共享。
3.重硬件、轻软件。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硬件购置、轻软件投入的情况,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生师比同一流大学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设备购置支出占比明显偏高,人才引进和软件投入力度较弱,支出结构有待优化。
4.重数量、轻质量。两所高校项目资金使用较为分散,一般性项目立项较多,重大项目立项较少,取得一般性成果多,能够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成果少。
四、意见建议
完善项目全过程监管机制
1.加强项目论证,做好决策管理。一是优化重大项目专家论证方式,由主管部门引入外部专家对项目进行论证,提高论证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二是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实施内容、绩效目标、资金预算进行全方位充分论证。对必要性不足、可行性低、预期效益差的项目从源头上进行淘汰;对实施内容不明确、绩效目标设置不合理、资金测算依据不充分的项目先退回整改后再进行论证。
2.加强资金管理,优化资金结构。项目实施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资金需要科学编制预算,科学制定资金支付计划。资金主管部门根据项目单位资金需求计划分批次拨付资金,优化资金结构。
3.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一是针对项目管理制度、管理流程进行全面梳理,针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二是强化制度执行,维护制度刚性。项目严格按照先论证、后实施、再验收的程序实施,防止出现程序倒置。合同一经签定,严格执行按合同付款制度。
(二)切实有效措施提高项目使用效益
一是提高项目论证工作的及时性,做好时间规划,打好时间提前量。二是加快建立设备共享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平台,实时掌握设备使用信息,实现设备共享,提高设备使用率。三是完善项目库管理,细化项目入库标准、入库程序、退库标准等内容,提高可操作性,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做到项目等钱,杜绝钱等项目,充分发挥资金效益。
制定人才战略规划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对标一流高校,结合院校实际情况,以提升队伍质量、优化队伍结构、激发创新活力为重点,制定人才建设长期战略规划。聚焦重大需求,注重学科布局,立足队伍可持续发展,发挥学科特色和平台优势,结合各类国家级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科研布局的推进,按需精准引进各类“高精尖缺”人才。加大软件投入,将资金更多地向人才建设方向倾斜,提高博士学位教师占比、降低生师比,提升办学水平和影响力。
聚焦关键核心领域提高项目产出质量
建议立足学校战略定位,加大开放与协同创新力度,集中资金资源,对关键核心领域和重大项目进行科技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发挥科研优势,聚焦地方发展,打造“学院-研究院-产业园”一体化架构,形成“成果产出-整合加速-产业孵化”完整链条,促进创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提高项目成果转化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