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1年度全省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
2022年12月20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2021年度全省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专项报告》。
一、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按照财政部统计口径,截至2021年底,全省纳入国有资产统计范围的金融企业(以下简称金融企业)共有409户。其中,国有独资86户、国有全资98户、国有绝对控股95户、国有实际控制13户、国有参股117户。
(一)国有资产总量。截至2021年底,全省金融企业资产总额75594.90亿元、负债总额65282.72亿元、所有者权益10312.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19%、12.97%、21.83%;资产负债率86.36%,同比下降0.94个百分点。
(二)国有资产级次分布。全省金融企业资产主要集中在省本级,截至2021年底,省级金融企业资产总额33957.65亿元、负债总额28140.63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5817.02亿元。
(三)国有资产行业布局。截至2021年底,全省银行类金融企业182户、证券类2户、保险类7户、担保类148户,其他类70户。银行类金融企业资产总额65050.54亿元,占全省金融企业的86.05%;证券类、保险类、担保类和其他类金融企业的资产总额分别占全省金融企业的2.74%、0.19%、1.04%和9.98%。
(四)经营收益情况。2021年全省金融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33.75亿元,同比增长15.47%;净利润452.60亿元,同比增长18.01%;实缴税金299.27亿元。其中,省级金融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39.47亿元,同比增长13.04%;净利润219.12亿元,同比增长25.33%,实缴税金126.28亿元。
(五)境外投资情况。截至2021年底,全省金融企业中有6户企业开展了境外投资,共设立境外机构47户,投资总额51.42亿元。境外机构资产总额314.37亿元,集团层面享有的权益总额43.47亿元,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4.78亿元。从行业分布看,境外业务以证券、期货、项目投资为主;从地区分布看,境外机构主要集中在香港、新加坡等地区。
(六)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情况。2021年,剔除年度新增国有资本等客观因素后,全省金融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7.74%,较好实现了保值增值。分级次看,省级金融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约为109.61%,市县级为105.37%;分行业看,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担保类和其他类金融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分别为107.15%、109.72%、90.44%、101.55%和110.43%。
二、金融企业金融资产管理情况
(一)深化制度建设,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系。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工作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全流程、全覆盖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系。2021年,在深入学习国家有关文件、广泛借鉴外省经验基础上,研究出台《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鲁政办发〔2021〕14号),进一步厘清了出资人职责边界,成为指导我省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的又一纲领性文件。之后,陆续制定印发了国有金融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工资总额、负责人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管理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办法,结合管理需要,对重大事项管理清单、经营绩效考核体系等予以修订完善,搭稳筑牢全省国有金融资本监管的“四梁八柱”。
(二)推进金融改革,构建产业发展新布局。一是金融资源加速聚集。省投融资担保集团顺利完成对再担保集团整合重组;支持鲁信集团进一步提高金融资产占比;顺利完成中路保险首轮5.38亿元增资扩股。二是金融业态持续丰富。支持鲁信集团发起设立全国第9家、我省首家信用增进公司,稳妥推进公司增资展业;推动设立我省首家飞机租赁SPV公司和首批2家船舶租赁SPV公司,填补我省融资租赁领域空白;恒丰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两家专营机构获批筹建,业务和获客范围持续拓展;山东港信期货开业运营,青岛法人期货公司实现零突破。三是企业实力显著增强。通过财政注资、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引进战投等方式,进一步壮大省属金融企业资本实力和品牌影响力。财金集团资本金增加至100亿元,同时获得穆迪A2、惠誉A+评级;财欣公司顺利完成145户国企社保基金股权划转承接。四是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落户济南,省内2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均获批中国证监会区块链建设试点。
(三)落实全面管理,提升国有资产运行质量。持续规范产权管理,率先完成国有金融资本产权登记工作,受到财政部通报表扬;推动山东产权交易中心获批成为首批具备中央管理金融企业国有产权交易资质的12家机构之一。强化资本运营管理,落实金融企业财务季报制度,强化运营监测分析;开展省属骨干金融企业财务预算审核,督促企业降本增效、稳健发展;开展省级国有金融资本经营绩效考核、全省地方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引导企业规范有序运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健全金融企业负责人薪酬及工资总额管理体系,开展省属金融企业负责人薪酬及工资总额清算评价工作,充分发挥工资薪酬正向激励作用。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推进股权董事实质化管理,切实发挥国有股权董事在金融企业公司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四)聚力风险防控,筑牢金融安全防火墙。主动化存量,坚持早排查、早发现、早处置,组织开展清产核资、主业梳理和风险排查专项行动,摸清金融企业风险底数,明确压降目标,督促制定风险化解方案。加大不良贷款压降力度,2021年末,全省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0.69个百分点。坚决防增量,强化风险预警监测,紧盯市场动态,及时下发风险提示函、督导函。加强省属骨干金融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从严管控高风险投融资行为。坚持强筋骨,成功发行1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高质量补充12家中小银行资本,有效缓释区域性金融风险压力。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商行系统不良贷款率较年初持续下降。
(五)财金协同发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好政府债券,全省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017亿元,集中支持了交通、水利、市政等2185个重点项目建设。强化基金赋能,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累计投资2680亿元。推进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省级统筹资金97亿元投向制造业、基建等重点领域。实施增信分险,率先建立供应链金融财政支持政策体系,供应链票据全年签发量居全国首位。实现政府采购合同融资额81.12亿元,受益企业近1200家,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六)全面从严治党,打造党建引领新高地。引导金融企业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体制机制,推动落实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省属骨干金融企业公司章程,进一步巩固党委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二是推动党建责任落实,将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结果与省属骨干金融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相挂钩,推动党建工作纳入对权属公司年度综合考核,激发金融企业持续加强党建党风建设。三是持之以恒转变作风,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坚决反对“四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省属金融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及业务支出,严格控制工资总额。四是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省属骨干金融企业充分发挥金融主业优势,坚定不移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省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金融动员能力有待提升。2021年我省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有待提升。二是公司治理体系有待完善。部分金融企业“三会一层”决策机制尚不健全,内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经营发展质量有待增强。三是风险处置资源不足。受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和散发多发的新冠疫情冲击,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压力日益凸显。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
(一)以优化布局为重点,积极支持骨干金融企业做大做强。持续推进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改革,调整优化国有金融资本行业布局、分布结构和股权架构,有效整合国有金融资源,推动省属骨干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排头兵”引领带动作用。壮大鲁信集团资本实力,助推增持核心金融牌照,逐步打造成为省级金融控股集团;推动恒丰银行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效,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拓宽政银合作领域,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品牌银行;扎实管好用好普惠金融发展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多渠道助力省投融资担保集团做大做强。
(二)优化管理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水平。按照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的理念,分类治理、精准施策,持续提升出资人履职能力,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国有金融企业管理架构。按照不缺位、不越位原则,厘清出资人管理、行业监管和行政管理边界,畅通出资人管理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调渠道。加强国有金融企业基础管理、经营预算、绩效考核、财务监管等工作,确保中央统一规制落实到位。
(三)完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督促国有金融企业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健全资本约束机制,重点加强企业境外投资、产权变动、资金管控和资产评估风险防范。全力争取更多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额度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促进提升抗风险能力。
(四)用足用好财政金融政策,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扎实推动财政普惠金融政策落地落实,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增量扩面。综合运用奖补、保费补贴等手段,创新政策扶持体系,实现财政资金倍增效应。引导金融企业开发差异化金融产品,推动政策链与资金链有效衔接,探索建立省属骨干金融企业协同发展机制,更好服务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