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政策背景及实施目的
为贯彻落实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办字〔2019〕76号)等精神,进一步提升高校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切实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20〕79号)和《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学校水平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我省实施开展了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双高项目”)。项目支持优势突出高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或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支持基础力量雄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或在学科评估中进入同领域前20%。
(二)项目预算安排和支出情况
2021年山东省“双高”建设项目预算162750万元,共涉及15所高水平大学以及66个高水平学科,全部为省级财政资金。其中,高水平大学15所,补助资金共计59000万元。高水平学科66个,补助资金共计103750万元。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双高”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62750万元,实际支出资金160761万元,预算执行率98.78%。
(三)项目绩效目标
1.总体绩效目标
支持优势突出高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或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支持基础力量雄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或在学科评估中进入同领域前20%。
2.2021年度绩效目标
支持7所左右优势突出的高校冲击国内一流,8所左右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校,强化特色优势,更好服务“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支持13个左右基础力量雄厚、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学科,创建国内一流,38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等突出特色,构筑学科高原。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1.评价范围。2021年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预算资金162750万元,共涉及15所高水平大学以及66个高水平学科,全部为省级财政资金。其中,高水平大学15所,补助资金共计59000万元。高水平学科66个,补助资金共计103750万元。评价基准日为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
2.评价目的。本次评价通过核查奖补资金预期目标实现程度,考评资金支出效率和综合效果,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为相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推动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与管理制度,推进财政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项目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我省“双高”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二)评价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省政府发布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
2.《财政部关于印发<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20〕10号);
3.《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鲁发〔2019〕2号);
4.《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和<山东省省对下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字〔2019〕20号);
5.《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财政评价和部门评价工作规程>的通知》(鲁财绩〔2020〕4号);
6.《山东省财政厅关于<配合做好省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工作>的函》(鲁财绩便函〔2022〕1号);
7.《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办字〔2019〕76号);
8.《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20〕79号);
9.《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高发〔2020〕1号);
10.《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建设名单>的通知》(鲁教高函〔2021〕1号);
11.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资金及财务管理办法、会计资料;
12.申请预算时提出的绩效目标及其他相关材料,财政部门预算批复,财政部门和省直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年度决算报告;
13.已形成的验收、审计、决算、稽查、检查报告;
14.其他相关资料。
(三)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财政评价和部门评价工作规程》(鲁财绩〔2020〕4号)和《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与绩效考评办法><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与绩效评价办法>的通知》(鲁教高字〔2021〕5号)政策文件要求,结合项目特点,评价机构与委托方、被评价单位,确定了该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包括决策、过程、产出和效益4个一级指标,下设13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和28个四级指标。总分设置为100分,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决策12分,过程18分,产出40分,效益30分。
(四)评价方法
根据本项目情况,在遵循客观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原则的基础上,采用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等方法对项目采取现场和非现场评价的形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方式主要包括:
1.项目单位自评。项目单位根据评价指标编写自评报告(含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及建议)并进行自评打分,按资料清单收集准备评价资料。
2.现场检查。对项目单位进行现场评价,核实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和项目实施记录、档案资料、项目进展情况和效果等。
3.调查访谈。采用现场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项目服务对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满意度。
4.专家意见。聘请有关专家对项目做全程指导,专业技术问题充分参考专家意见。
三、评价结论
(一)综合评价结论
通过评价,项目建设的15所高水平大学和66个高水平学科在学科专业建设、研究方向与服务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平台、师资队伍建设、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该项目绩效评价得分为87.62分,综合评价等级为“良”。
(二)绩效分析
1.决策方面。该项目立项依据充分,程序规范,整体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科学,但个别学校绩效目标设置不够合理,个别指标值设置过于保守,预算测算依据不够充分。
2.过程方面。该项目资金到位率达100%,整体项目业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资金使用规范,不存在挪用、挤占的情况,符合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但个别学校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档案资料管理不够规范等情况。
3.产出方面。立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2021年相关建设任务完成较好,项目采取了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能够有效保证项目实际支出不超项目预算,但项目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效益方面。项目实施后,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科研能力提升、社会服务与贡献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带动了学校和学科排名上升,但学科梯队优化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三)取得成效
2021年,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立项建设高校不断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条件保障,强化协同育人等探索创新,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2021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山东共有10所省属高校上榜,均为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上榜数位居全国同类高校第3位,较2020年增加50%,山东高校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截至2022年3月,全省有25所高校的113个学科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其中省属高校有22所高校的77个学科入围,数量位居全国同类高校第3位。
1.高水平大学
(1)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新增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15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43个;23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医学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专家进校审核。
(2)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获批省部级及以上重大教学研究项目26项,重点项目172项。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在87%以上,平均升学率近30%,毕业生体质健康检测平均合格率83%以上。研究生毕业生毕业去向平均落实率平均为92.29%,升学率近10%;研究生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76篇,优秀硕士论文302篇。
(3)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化。2021年,项目建设高校的69名教师获国家级荣誉表彰,259人获省级荣誉表彰。新增专业教师167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609人,新增教授、副教授531人。
(4)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立项建设高校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74项,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18项,承担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经费16.8亿元。获国家级科研(创作)奖励数量28项,获省部级科研(创作)奖励数量277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成果2项。
(5)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立项建设学校接受委托或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联合开展项目合作、技术研发和文化服务等到账横向经费总额达17.08亿元;学校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政策法规、决策咨询报告等成果被省级及以上政府采纳案例数量164项。
(6)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凸显。2021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的在校生达438人次,赴境外交流学习三个月以上在校生达667人次,新招收攻读学位的国际学生569人。主办国际学术会议87次,举办国际学术期刊数1个,发起国际学术组织5个;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数量196个。
2.高水平学科
(1)学科专业建设基础不断夯实。2021年,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重点建设研究方向82个;新增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7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42个。新增5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本科专业通过国际或国家专业认证。
(2)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2021年,立项建设学科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思政类项目课题6项、省级思政类项目课题60项,获批国家级思政教育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思政教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6门。
(3)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立项建设学科在校本科生获全国竞赛决赛奖励2175人次,获省级及以上表彰8098人次;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387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834项。2021年,立项建设学科研究生获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9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71篇。
(4)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立项建设学科教师获国家级荣誉表彰29人,获省级荣誉表彰266人。新增学科团队人员110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39人,教授、副教授831人。
(5)科研水平不断增强。2021年,主持国家级重大重点纵向科研项目84项,主持省级重大重点纵向科研项目247项,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项目经费14.13亿元。立项建设学科团队成员获国家级科研(创作)奖励7项,省部级科研(创作)奖励279项。
(6)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2021年,立项建设学科团队接受委托或与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联合开展项目合作、技术研发和文化服务等到账横向经费总额6.4亿元,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政策法规、决策咨询报告等成果被省级及以上政府采纳案例178项。
(7)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2021年,立项建设学科在校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报告449人次,赴境外交流学习三个月以上105人次,攻读学位的国际学生271人;立项建设学科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5次,发起国际学术组织1个,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含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内专业)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64个。
四、存在问题
(一)绩效目标设置不够合理
一是个别学科未设定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指标或将相关目标值设定为0,致使建设任务缺失,难以评判建设成效;二是部分指标的数值设定不合理,部分指标设置过低,建设年度目标完成率远超100%,缺乏挑战性、前瞻性,不能正常体现单位工作水平和能力;三是年度目标未充分考虑疫情影响、评选年度等情况,导致未能如期实现,也未做好相关预案。
(二)资金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个别高校资金使用不够规范,存在未按合同付款的现象;二是山东协和学院因市级拨付资金较晚,导致资金未能及时执行,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项目建设方向较为宽广,聚焦不足
部分高校“双高”项目经费主要用于日常公用经费范畴,用于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以及学科专业建设等“双高”项目建设主要支持方向的支出较为有限,资金支出方向未能有效聚焦提升学校或学科特色与优势。
(四)部分高校制度、档案、资产管理不到位
一是部分高校相关业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项目工作开展缺少明确制度指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顺利开展。二是部分高校绩效监管力度不足,相关档案资料管理不够规范,个别信息缺失,个别高校存在项目招投标资料汇编内容不够完整、固定资产台账登记信息不够全面以及政府采购合同签订时间缺失现象。三是部分高校采购设备到货不及时,管理不够规范。
五、意见建议
(一)加强绩效管理,合理设置目标
一是建议主管部门和“双高”项目建设高校应加强对学校、学科建设年度绩效目标的论证和审核,坚持目标引领,加快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和提高核心竞争力转变,聚焦能够体现山东省“双高”项目建设标志性成果的内容,促进“双高”项目建设高校及学科内涵式发展。
二是建议各高校在设置年度目标时,应合理评估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科学预测年度可实现任务量,设置科学合理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突出高校年度建设重点,体现各部门职能、部门规划以及高校发展规划,切实发挥设置年度目标的作用和意义。
三是充分考虑疫情防控的常态化阶段对建设成效的影响,转变办学理念、建设思路,创新方式方法,主动作为,积极探索适应疫情防控新常态的建设模式,做好预案,尽最大努力减少疫情对“双高”项目的影响。
(二)保障资金下达,加强资金管理
一是做好资金分配,提高资金到位及时性。各高校合理安排资金支付进度,财政资金到位后尽快安排资金支出,提高资金执行率。
二是遵照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各高校应严格按照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规范资金的适用与管理,不得列支负面清单明确的事项。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按照合同支付金额,切实提高“双高”建设资金使用水平,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性。
(三)明确资金支持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针对有关高校“双高”资金投入不够聚焦的现状,建议主管部门在制定“双高”建设总体规划时,集中经费支持有助于明显提升高校实力以及学科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夯实“双高”建设基础,确保取得明显突破。
(四)加强过程监控,优化项目成效
一是建议主管部门和高校双线加强项目事中监控力度,定期对实施过程进行跟踪监控,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及阶段性建设成效,阶段性工作任务完成后,组织力量及时开展绩效自评,发现项目实施管理方面的问题,按照结果导向的要求,调整完善后续建设安排,确保项目实现预期效果。
二是建议高校按照相关政策要求,针对自身业务特点,建立健全专门的业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此外,建议高校单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做好留档工作,加强对各阶段资料的归档保存;强化合同管理,确保时间等关键信息无遗漏。
三是建议高校对采购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及时发现影响资产管理的不利因素并纠偏,在现有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管理要求,采取日常监测、中期监控、事后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各高校“双高”资金购置设备建设情况进行监管,严格资产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