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山东省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新闻发布会,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主持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财政厅副厅长王元强,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新阁,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司家军,济南市财政局副局长张海波,介绍山东省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进展与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王元强介绍有关情况。
王元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2019年1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实施意见(鲁发〔2019〕2号),拉开了山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帷幕。三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省、市两级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2021年中央对各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中,我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位列全国第3名,所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坚持“统筹推进”,大绩效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三年来,我们按照全省“一盘棋”的思路,牢固树立“大绩效”理念,统筹资源、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将绩效管理打造成引领财政事业发展的重要利器,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横向上,加快“一体化”融合。借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推广应用,我们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绩效管理“闭环”,推动绩效管理由“软要求”向“硬约束”转变。截至目前,我省预算绩效管理已拓展到“四本预算”,涵盖了政府债券、政府引导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各类支出,部门单位“重绩效、抓绩效、讲绩效”的氛围日益浓厚。纵向上,实现“上下级”贯通。三年来,省财政厅到市县开展各类政策宣讲和培训授课200余场,并实施“重点县推进行动”,建立16个示范县和16个突破县“两张清单”,示范引领、以强带弱,将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延伸至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截至目前,预算绩效管理的各项改革任务已在市、县两级全面铺开,改革“最后一公里”全线贯通。整体上,强化“指挥棒”引导。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将其纳入当地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设定考评指标,制定奖惩措施,考核“指挥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注重强化工作督导,省财政厅会同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审计厅,于2019年制定绩效管理三年行动方案,实施联合督导;去年又分别与省人大建立工作协同推进机制,与省审计厅建立财审协同联动机制,凝聚起绩效督导监管的强大工作合力。
二、敢于“动真碰硬”,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升
坚持真抓、严管,不断提升绩效管理工作质量,增强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紧平衡”压力,推动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落实。一是预算安排前,实施精准把关。规定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必须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将其作为编报项目库和申请预算的前置条件,预算编制更加科学、细化、精准。三年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共对4293项政策和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评估规模1206亿元,根据评估结果核减预算申请240亿元,核减率达到20%。二是预算执行中,强化监控纠偏。持续加大预算绩效监控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项目资金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给财政资金戴上“紧箍咒”,设置风险防控“预警灯”,推动部门单位及时纠偏,校准方向,改进管理。三年来,在部门单位全面自行监控的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共对1.5万余个项目开展重点监控,监控资金规模1923亿元,根据监控情况收回、调整预算106亿元,腾出资金用于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急需支出。三是预算结束后,加强评价问效。坚持“花钱必问效”,建立项目支出“单位自评+财政抽查复核”和“部门评价+财政重点评价”的全方位绩效评价机制,财政抽查复核和重点评价不断扩围、持续加码,真正实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差不一样”。三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共开展重点评价项目1.1万余个,评价规模7814亿元,根据评价结果节省下年度财政投入234亿元。
三、聚焦“创新引领”,绩效管理山东模式逐渐成熟
坚持因地制宜、兼收并蓄、守正创新,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绩效管理“山东路径”“山东模式”,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一是聚焦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探索“4+2+1”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对实施期超过一年的重大政策,在不同实施阶段,分别有侧重地组织开展前期论证、中期评估、到期评价和综合评定4项工作,重点关注政策设计和资金使用“两个有效性”,从根本上实现“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这一目标。截至目前,省级已连续两年对16项重大政策开展了全周期跟踪问效,市县全周期跟踪问效的政策达到724项。通过这一全新管理模式,及时对设计不合理、执行有偏差的政策按下“暂停键”,有效解决了资金固化和政策项目“只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二是聚焦提升履职效能,探索“六步接力”部门支出整体绩效管理。充分发挥部门单位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以构建指标体系为起点,涵盖目标编报、部门自评、绩效报告、财政评价、结果应用等6个步骤的部门支出整体绩效管理模式,全面提升部门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截至目前,省市两级已实现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全覆盖,县区试点全面推开,许多部门单位将绩效管理与职能运行同步考量、同步推进,取得了“共赢”的效果。三是聚焦过“紧日子”要求,探索“成本与效益并重”的成本绩效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中的成本理念引入预算管理,通过成本分析、测算和控制,实现“少花钱、多办事”。去年,我们组织16个市选取6大领域50个项目开展成本绩效管理试点,在同等产出和效益水平下,实现了压实成本、节约投入的预期目标,有的延续性项目还提炼形成预算支出标准,预算编制更加科学高效。
四、着眼“长效管用”,基础支撑体系全面夯实
围绕“标准科学、制度完备、规范高效”目标,加快构建基础支撑体系,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程序规范、方法合理、结果可信,绩效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坚持制度先行,指导各级建立健全涵盖绩效管理各领域、各环节的制度办法和工作规范。截至目前,省级已构建起“1+2+30”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16市出台的制度办法、工作规程等达到320多项。二是指标标准更加完善。省级高质量建设“共性+专项+部门”、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预算绩效指标标准体系,覆盖省直107个部门、5068条指标;制定了养老服务、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等支出标准300多项。三是专业队伍更加壮大。去年,省财政厅整合原有7个事业单位的职能和力量,成立省财政绩效评价中心,全省有13个市也相继成立绩效评价专职机构,省市两级绩效评价专业力量达900多人。同时,我们还积极引导和规范第三方机构参与绩效管理,建立了专家咨询机制,为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公开机制更加完备。坚持既亮“报账单”,也晒“成绩单”,建立绩效信息向人大报送和向社会公开常态化机制,以公开倒逼改革推进,以公开促进效益提升。省级连续6年公开财政评价结果,今年还将37大类重点支持项目和172个部门预算重点项目的绩效目标报送省人大参阅,公开了30个重点评价报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尤其是在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向绩效要效益、要效率、要财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今年,我们组织开展了“预算绩效管理创新提升年”活动,以创新的举措、扎实的工作纵深推进改革。在这里,衷心希望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一如既往地支持山东绩效管理工作,让绩效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绩效管理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谢谢大家!
主持人: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新华社记者:当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中央提出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请问预算绩效管理对落实这一要求有哪些推动作用,下一步省财政厅还将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措施?
王元强:
感谢您的提问。正如您所说,受疫情和国际形势等影响,当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这对财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通过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预算安排更加科学,资金使用更加精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但我们也看到,预算管理还存在“重投入、轻成本”的问题,干事不计成本、盲目铺摊子提标准、财政资金结构性闲置浪费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制约了资金使用效益发挥。针对这一情况,今年我们打算把加强成本管控作为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探索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大力倡树“成本与效益并重”的理念,采取一系列改革举措,把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
按照这个思路,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将成本理念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明确了五个方面的改革措施。具体来看:一是项目入库分析成本。主要是以同等产出和效益情况下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组织开展成本效益分析,以此作为项目入库的前提条件。对于成本构成相对稳定的投资类项目、服务运营类项目和财政补贴类项目,还应据此制定支出标准。二是预算编制细化成本。主要是优化预算编制流程,一体化开展预算编制、成本细化和绩效目标设定三项工作,做实零基预算,细化成本构成,形成科学完整的成本指标和绩效目标。三是预算审核核定成本。主要是财政部门结合预算审核,研究提出成本核定的具体意见,并按程序批复到项目实施单位,作为今后实施成本控制、开展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四是预算执行控制成本。主要是结合绩效运行监控,强化成本约束和管控,对偏离成本控制目标的行为及时预警纠偏,必要时调整预算安排,从根本上避免资金闲置浪费和跑冒滴漏。五是预算完成评价成本。主要是将成本支出和控制情况作为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形成成本绩效管理“闭环”,最大限度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大众日报记者:省自然资源厅肩负着管理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职责,承担了大量的专项任务。请介绍一下自然资源厅是怎样结合工作职能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取得哪些积极效果?
李新阁:
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涉及做法和成效两个方面,我结合起来一并回答吧。
机构改革后组建成立的省自然资源厅,是“两统一”职责履行者,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者,责任重大,任务繁重,使命光荣。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更加高效地履职尽责是担当作为、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厅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从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一是“强机制”,完善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水平。省自然资源厅先后出台《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山东省自然资源厅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厅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全面加强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制度依据和基本遵循。目前,各预算单位对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理解,“谁花钱、谁负责”“花钱必问效、低效必压减、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意识不断强化。
二是“促融合”,完善绩效管理链条,促进预算与绩效深度融合。坚持将预算绩效管理融入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立项阶段,强化事前绩效评估。对拟列入年度预算的新增政策和新增项目组织开展事前绩效评估,符合条件的,纳入预算项目库;无明确依据、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坚决压减,严把资金投向配置。仅2022年,我厅经事前绩效评估,就压减项目30余个。在预算编制阶段,编实编细绩效目标。将绩效目标与项目预算、实施方案有机衔接,强化绩效目标对项目预算的约束作用。在项目实施阶段,强化事中运行监控。2021年,组织对155个部门预算项目和17个中央资金项目开展绩效监控,涉及预算资金6.73亿元,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项目结束后,强化事后重点评价。对预算金额大、社会关注度高、代表性较强的重点支出政策和项目,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部门重点评价。2021年,我厅安排对7类项目、3.05亿元资金进行了重点评价,对发现的问题逐一研究整改,有力保障了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国土绿化、湿地保护修复、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质灾害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重提升”,压实绩效管理责任,推动绩效管理提质增效。我厅严格落实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情况通报、信息公开和结果运用等机制。每年财政和部门绩效评价结束后,及时通报评价情况,督促问题整改,提升管理效能。年度绩效自评和部门评价情况向社会予以公开,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将绩效评价结果和以后年度预算资金安排、绩效目标编制、项目支出结构调整直接挂钩,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削减或取消,持续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的导向引领和刚性约束,不断提升政府预算项目的效能和效益。2021年,我厅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在财政评价中取得“优秀”等次,自然资源部门精准履职、科学管控、精益求精的良好形象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最后,感谢媒体朋友对全省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据了解,济南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请问济南在推动改革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好的经验?
张海波:
感谢您的提问。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推动全面实施仅仅依靠财政部门单方的力量,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为此,济南市构建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纪检监察、组织部、财政、审计协同联动的预算绩效管理“五方协同精准联控”机制,实施“花钱共问效、无效必问责”,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落地。
一是坚持管理“一盘棋”。建立“五方联席会议”机制,围绕改革任务目标,适时召开会议、通报工作进展、分析研判问题、协商解决方案。对重大任务、重点问题开展联合专项行动,采取预算核查、专题调研、评估论证等方式,共同推动绩效管理水平提升。比如,五部门联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费用财政补贴政策、公交成本规制财政补贴政策、东部城区四库连通工程项目等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和论证,有力保证了重大政策和项目的实施效果。
二是构建联控“一张网”。打造“五方联控平台”,将财政管理信息平台与人大预算监督、纪检监察、组织部门绩效考评、审计监督系统进行联网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提升监管效力。比如,在2021年五部门联合开展的“强化预算执行清理沉淀资金防止损失浪费”专项检查中,借助联控网络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进行监控,220个部门单位盘活闲置沉淀资金9.72亿元,有效解决项目推进缓慢、预算执行率低、资金滞留闲置等问题。
三是实现监督“一体化”。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各方监管优势,强化职责分工,加快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例如,联合市人大,加强预算绩效信息的报告与公开,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执行;联合市纪委监委,将预算绩效监督内容纳入派驻机构纪检监察工作重点事项,压实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责任;联合市委组织部,将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指标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引导各级高质量实施开展绩效管理工作;联合市审计局,将重大项目资金使用效果作为审计重点,将预算绩效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将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线索及时移送纪检监察机关,监督问责机制进一步完善。
齐鲁晚报记者:我省是交通大省,建设与发展的任务很重,管理的资金量也很大,请问,交通厅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确保大量的交通发展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司家军:
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山东交通运输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山东省交通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大建设、大发展、大产出,建设规模和投资总量持续高位运行。2019-2021年,全省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6761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702亿元。为确保如此庞大的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省交通运输厅不断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构建起全过程绩效管理链条,特别是充分利用绩效评价这个利器,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政策、提升效益。
一是实现绩效评价全覆盖。省交通运输厅建立了“全面自评+重点评价”的绩效评价机制,在中央和省级交通资金全面绩效自评的基础上,对公路、水运及铁路运输等所有发展类项目全部开展部门重点绩效评价。2021年,共评价包括普通国省道建设养护、港航建设养护、国际航线补贴等在内的16个项目,评价资金总额246亿元,真正实现了“花钱必问效”。
二是确保绩效评价客观公正。绩效指标体系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导向仪”和“施工图”。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绩效指标体系建设,将绩效指标设立与交通工作特点紧密结合,全面准确地反映交通建设项目的实际效果。截至目前,已经构建起了涵盖公路设施建管养、水路设施建管养、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及维护等部门核心职能和工作活动的绩效指标体系,指标数量达到433个。以涉及全省各市的普通国省道改建大中修资金为例,2013年我们在交通领域率先制定出台该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办法,此后持续梳理、整合和优化绩效评价指标,经过多年实践,目前已涵盖到前期工作、项目实施、工程监理、计量支付及跟踪审计等项目管理的“全链条”,做到了“突出重点、指向精准,可量化、好考核”,绩效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得到充分保障。
三是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有效配置和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比如,在安排普通国省道日常养护资金时,将上年度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管理因素纳入资金分配,对排名前十位的县(市区)在全省平均水平基础上提高20%给予激励,对排名后十位的下浮20%。再如,对国际货运航线补贴资金绩效评价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进行航线调优、时刻优化、控制管理运营成本,有效匹配了我省国际货运供给与全球需求,保障了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总体来看,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三年行动”,省交通运输厅强化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完善了以绩效为导向的资金监管工作机制,项目实施管理过程进一步优化,项目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另外,在充分总结和借鉴近年来绩效评价成果基础上,2021年,我们与省财政厅完善调整了“交通运输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案”,使各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更加理顺、科学、合理,有力促进了全省交通运输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谢谢大家!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作为省会城市,在保民生、促发展、强城建等方面,济南市每年都会安排大量资金,请问,有哪些针对性措施确保不同类型项目资金的使用效果?
张海波: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济南市以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创新管理方式,强化资源统筹,聚焦民生类、产业类和政府债券类资金,对重大政策和项目采取了很多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重大项目支出慢、占压沉淀资金大、资金使用绩效不高难题,让资金“趴不下、闲不住、动得了、用得好”。
针对民生类项目,按照“民生资金运转到哪里、绩效管理就跟进到哪里”,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涉及到民生的重点项目,聚焦预算资金全过程,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精准控制机制,加快预算执行,盘活沉淀资金,有效解决“财政资金缺口与低效无效闲置并存”的突出矛盾,避免预算安排“拍脑袋”、账上资金“睡大觉”等老大难问题。例如,市住建局自2019年起连续四年组织城建项目事前评估,分别审减93亿元、87亿元、45亿元、52亿元;建立“三三”制分期拨款机制,即大额资金至少分三次拨款,每次拨款办结时限不超过三个月,2021年减少预算执行中的资金占压约40亿元,有效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针对产业类项目,实施“全覆盖、全周期”跟踪问效,对已到期政策进行重点评价,效果不好的该取消就取消;对中期政策进行评估,发现偏离目标的及时纠偏;对即将到期需要延续的政策重新评估,从源头上提高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2021年,对12个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全周期跟踪问效评价,压减当年预算资金30亿元,完善目标任务11个,政策调整3项,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暂缓拨款3000万元;对正在实施的重大项目开展“项目绩效跟踪监控+支出进度和资金闲置预警整改+动态精准盘活”,年底前收回盘活市本级“趴账”资金10亿元。
针对政府债券项目,坚持“举债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出台地方政府债券绩效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指标体系,重点关注融资收益平衡与偿债风险,确保债券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项目实施有效性。2022年将所有40个项目120.59亿元的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纳入财政重点评价计划,评价结果直接与专项债券额度分配挂钩,切实发挥好专项债券资金对稳增长、防风险、促发展的重要作用等。
山东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记者:
今年省财政厅在全省组织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创新提升年”活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活动的具体情况,重点开展哪几项工作?
王元强:
感谢您的提问。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创新提升年”活动,是省财政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我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际,在全省范围内统一组织的系列活动之一。前两年,我们先后实施了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攻坚年”和“扩围提质年”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刚才我也简单做了介绍。为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省财政厅决定今年开展“创新提升年”活动,这是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行的再动员、再提升。活动内容主要围绕建设“三全”体系,从三个方面明确了16项改革任务。具体来看:
第一个方面是围绕“全方位”,深化三项管理。一是深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省级选择2个市和2个省财政直接管理县(市),每个市至少选择2个区县,每个县至少选择1个乡镇(街道),开展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试点,全面分析财政运行状况,增强财政运行可持续性。二是深化部门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部门整体绩效管理机制,创新修订指标体系,引导部门单位增强主体责任,树牢绩效理念,最大化发挥资金效益。今年省、市两级要实现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全覆盖,县级覆盖范围达到50%以上。三是深化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研究出台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意见,选择部分项目开展成本效益分析试点,着力做实成本指标,加强成本管控,建立支出标准,实现财政资金节本增效。
第二个方面是围绕“全覆盖”,实现四点突破。一是基层管理有突破。今年,我们将县级作为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主战场”,进一步加大监督指导力度,实现基层绩效管理制度、人员、措施、成效“四个到位”,确保如期完成改革目标。二是“四本预算”绩效管理有突破。研究制定社保基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积极推进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实现所有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全覆盖、无死角。三是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有突破。加大直达资金等转移支付资金绩效管理力度,扩大政府债券项目绩效评价规模,强化结果应用,提升资金效益,促进预算安排更加科学。四是重点领域绩效管理有突破。积极推进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投资基金等领域绩效管理,更好地撬动社会投入,增强政府公信力。
第三个方面是围绕“全过程”,严把五个环节。一是严格事前评估。全面梳理到期政策,指导部门做好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扩大财政重点评估范围,提高政策决策和预算安排的科学性。二是夯实目标管理。加强绩效目标审核,提高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发挥绩效目标的“契约”控制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全过程绩效管理的重要依据。三是强化运行监控。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绩效运行过程管理,探索开展实时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并反馈问题,督促限期整改,推动绩效目标如期实现。四是评价提质扩围。加大对部门单位绩效自评的抽查复核力度,扩大财政重点评价范围,提升评价质量,将评价结果与改进管理、完善政策、调整预算相结合,保障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更好落实。五是积极主动公开。深化绩效自评、部门评价和财政评价结果向人大报告机制,扩大预算绩效信息公开范围,丰富公开内容和形式,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和指标标准体系,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第三方机构管理,严把工作质量,实施精准发力,确保“创新提升年”活动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