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发布

我省持续推动民生改善情况新闻发布会实录

发布日期:2022-08-19 09:07 浏览次数:

8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七场,介绍我省持续推动民生改善情况,以下为发布会实录。




主持人: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办“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发布会第七场,邀请省财政厅副厅长袁培全、省教育厅总督学仲红波、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志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李士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牟善勇,介绍持续推动民生改善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袁培全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袁培全: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对各位长期以来对财政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介绍一下我省持续推动民生改善有关情况。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我们牢记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每年推出一批重点民生实事,持续推动民生改善创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一般公共预算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4.7万亿元,年均增长6%,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各项民生事业实现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幼有所育取得新进展。2017年以来,全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万所,新增学位183.7万个,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2%。全省托育服务机构达到5570家,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2.07个。

——学有所教取得新进展。2017年以来,全省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539所,新增学位268万个,56人以上大班额实现动态清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8.5%、96.9%。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启动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2017年以来,全省财政教育支出1.23万亿元,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连续10年超过20%。

——劳有所得取得新进展。2017年以来,全省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2021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066元、20794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38.4%、49%。

——病有所医取得新进展。2017年以来,全省财政卫生健康支出5493亿元。2021年,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床位数分别较2016年增长11.2%和24.2%,居民和职工医保住院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和80%左右。2022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10元,基本公共服务人均经费标准提高到84元。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全力保障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老有所养取得新进展。2017年以来,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增长67.1%,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八连涨”,提前一年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截至2021年底,全省建有养老床位40.4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61%。

——住有所居取得新进展。2017年以来,全省实现财政住房保障支出1690亿元。开工改造棚户区221万套(户)、老旧小区316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5万户、清洁取暖改造775万户,群众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2017年以来,全省实现财政社会救助支出701亿元。2022年,城乡低保对象等九类困难群众救助标准较2016年底提高75%以上。紧盯“黄河滩”“沂蒙山”“老病残”,251.6万省标以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近60万滩区群众实现“安居梦”。

过去五年民生事业发展的累累硕果,为今后实现人民生活品质新跃升奠定了坚实基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收入倍增、教育提质、健康促进、社保扩面提标等四项行动,持续推动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未来五年,我们将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围绕“保基本、提品质、促均等、建机制”增加财政投入、办好民生实事,加强民生改善创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围绕“保基本”,增投入、办实事。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围绕保障困难群众,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服务类救助。围绕关爱“一老一小”,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围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基本医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推动长期护理险等参保扩面。

二是围绕“提品质”,增投入、办实事。聚焦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以新思路、新招数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围绕提升群众就医体验,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围绕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因城施策完善房地产政策,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围绕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体育健康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围绕“促均等”,增投入、办实事。聚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公共产品和服务均等化。围绕保障重点人群就业,滚动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围绕提升群众收入,推动落实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2条措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围绕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普惠学前教育供给,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加快建设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深入实施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率先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

四是围绕“建机制”,增投入、办实事。聚焦建立健全民生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增强民生政策科学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建立健全重点民生实事机制,每年推出一批重点民生实事,逐项交账、滚动实施,持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建立健全民生政策管理机制,加强民生政策事前论证和风险评估,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更可持续保障民生。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投入机制,既充分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也鼓励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形成共建共享的民生投入新格局,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最后,希望广大记者朋友们持续关注我省民生改善情况,共同做好政策解读,讲好民生故事。


主持人: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中新社记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请问近年来我省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工作措施,成效如何,下步有何工作打算?



李士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既关系就业大局,又关系民生底线,是就业工作的重心所在。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人社厅积极发挥就业工作牵头部门作用,坚决扛牢使命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全力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全省每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农民工总量达到2330多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年均在45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年均在7万人以上。主要采取五方面措施: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先后出台应对疫情稳就业24条、保居民就业34条、支持灵活就业20条、重点群体稳就业20条等“硬核”举措,打出“延、返、缓、扩、补、创”组合拳,强力推动政策落实,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二是强化就业服务。实施高校毕业生留鲁来鲁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就选山东”等就业服务活动,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三是强化就业援助。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扎实推进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今年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41.9万个,帮助41.4万名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四是强化创业带动。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发放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规模居全国前列。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培育20家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建成156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提供全链条的创业服务。五是强化技能培训。面向脱贫享受政策劳动力、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紧缺工种、新业态新模式等特色培训,每年开展补贴性培训100万人次以上,重点群体技能水平不断提升。

下步,我们将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分类帮扶、精准施策,更大力度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以重点群体稳促进就业大局稳。一是落实政策。实施政策落实快办行动,推行“免申即享”“直补快办”,最大程度释放政策效应,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稳岗扩岗,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二是做实岗位。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十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加快推进“三支一扶”计划,集中发布城乡基层岗位,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深入实施创业培训,优化提升创业服务,激发劳动者创业创新动力。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三是抓实服务。落实常住地就业服务,培育发展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鼓励返乡入乡创业。持续开展“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推动职业培训扩容提质,提升就业服务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促就业“引航助跑”行动,动员市场力量积极提供就业服务。四是兜实底线。稳定城乡公益性岗位规模,健全困难人员就业援助体系,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聚焦大龄、残疾、低保家庭、长期失业等困难人员,送信息、送服务、送政策、送保障,织密民生保障安全网。


中宏网记者:

义务教育是教育人口最多的学段,是教育民生体现最为集中的领域,群众关注度比较高,请问省教育厅领导,在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方面,有什么打算?



仲红波: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义务教育点多面广,全省共有义务教育学校1.28万所,在校学生达到1116万名。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一方面加大资源供给,2017年以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539所,新增学位268万个,实现了大班额“动态清零”;另一方面,促进内涵发展,深化教学改革,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品质,在“双减”落地、课后服务、入学网办等方面推出系列民生实事,教育服务的精度和温度不断增强。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将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新期盼。

一是扩资源。科学监测分析各县市区分学段、分城乡学龄人口变动趋势,调整完善学校规划布局,提前补足学位缺口,建立长效供应机制。“十四五”期间,每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00所以上,防止“入学难”和大班额问题反弹。

二是补短板。大力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建设好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持续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全面提升乡村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强校扩优行动,推动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办学,实现资源一体、教师一体、教研一体、评价一体,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三是强内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加强作业管理,做到“五育并举”,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吃得饱”,让学习困难的孩子“跟得上”。规范校内办学行为,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业负担,消解家长焦虑,维护良好教育生态。

四是优服务。优化课后服务,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关爱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保障好每一个孩子平等受教育权利。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在招生入学、校车接送、假期托管、校园安全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增强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大众日报记者: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请介绍一下我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推进措施?



牟善勇: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将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改革攻坚行动作为“九大改革攻坚行动”之首,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又专门提出“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省卫生健康委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主要在“建体系、提能力、促融合”3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2020年5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意见》,对进一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作出全面部署。成立省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市、县两级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独立办事机构,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组织领导机制更加完善。2021年,省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发了《健全完善山东省公共卫生体系实施方案(2021-2025年)》,就健全完善公共卫生组织领导、法规制度、标准设施、应急管理、医疗救治、监测预警、物资保障、人才队伍、科研创新和教育培训“十大体系”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

二是提升公共卫生能力。我委会同省教育厅等15个部门启动了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公共卫生人才、精神卫生、学校卫生、重大传染病应对和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七大提升”行动。会同省委组织部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在人员配备、业务用房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得到明显改善,全省各级疾控中心总编制数达到14320个,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启动改扩建工作,新增业务用房面积75.89万平方米,负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达到385个。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流调溯源力量配备,组建1004人的省级跨区域流调队伍以及11.67万名的市、县和基层流调队伍。完善传染病救治机构布局和能力,协调推进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各市传染病医院建设项目均已启动,累计完成投资49亿元。

三是促进医防融合。2021年印发《山东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医防融合试点工作方案》,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医疗机构合作机制,促进人员通、资源通、信息通,实现人员柔性流动、优质资源共享、数据信息共享,促进医防融合发展。截至目前,10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革试点单位全部开展防医教融合工作,与52家医疗机构签订医防融合协议,向协作医院派驻人员46名;与10余家高校建立人员双向任职机制,95名疾控人员受聘在高校任职;与高校、医疗机构等合作承接相关委托性项目或横向课题60余项。

下一步,省卫生健康委将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锚定持续推动民生改善,加快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是突出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学科)建设。组织制定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学科)建设方案和建设标准,指导各地在疾控中心等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打造区域重点专科(学科)集群,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重点专科(学科)服务能力。二是突出抓好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疾控中心改革试点,进一步总结改革试点成功模式和经验,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完善疾控试点改革政策措施,适时扩大试点范围。开展市、县级疾控中心综合评价,出台加强各级疾控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疾控中心的规范化管理。三是突出抓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十大体系”建设和“七大提升”行动,制定出台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标准,加强公共卫生专业学术梯队和人才队伍建设。四是突出省际公共卫生交流协作。依托黄河流域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协作区,在重大疾病防控、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应急救援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省级公共卫生交流协作,共同推动公共卫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山东是老年人口大省,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200万,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请问民政部门在“十四五”期间如何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张志毅: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以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参与,增加服务供给,全省养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相比,养老服务供给不平衡、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十四五”期间,全省各级民政部门以“走在前、开新局”为目标定位,聚焦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发展普惠养老服务,推进互助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不断健全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网络,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在县级层面,至少建有1处以失能特困老年人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敬老院。在乡镇(街道)层面,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功能的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村(社区)层面,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设施,2025年底前实现城乡社区日间照料服务全覆盖。在家庭层面,为符合条件的低收入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引导发展“家庭养老床位”。

二是聚焦需求,增加机构养老服务供给。聚焦困难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实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优化发展布局,增强护理功能。聚焦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刚性需求,优先支持发展护理型养老床位,提升养老机构长期照护服务能力。聚焦失智老年人照护需求,加大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供给,鼓励单独建设认知障碍照护机构,或在机构中设置认知障碍照护专区。聚焦社会老年人养老需求,引导各类主体提供普惠养老服务,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养老服务机构,扩大供给,提高质量。

三是加大创新,增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创新运营模式,以专业养老机构为主体,一体托管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发展 “家庭养老床位”,推动专业养老服务向社区和家庭延伸。创新服务载体,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物业企业等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按照就近便利、安全优质、价格合理原则,提供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创新智慧养老,汇聚线上线下资源,精准对接需求和供给,为老年人提供“菜单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齐鲁晚报记者:

我的问题还是关于养老。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十八大以来,国家多次提出要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请问我省目前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建设情况如何?



李士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要求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努力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认真贯彻国家整体要求,在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年金工作,稳步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成效。

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我省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提高统筹层次,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自2020年1月1日起启动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省级统筹工作实现质的飞跃。2022年3月,按照国家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统一安排,山东作为全国第一批省份,顺利完成全国统筹信息系统部省对接。二是精准施策,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深入开展“社保政策你我他”宣传活动和“政策找人”专项行动,开展政策精准宣传,让群众“零距离”了解社保政策,提高群众政策知晓度,让群众明白参保缴费、明白享受待遇、明白办理社保业务,充分调动群众参保缴费的积极性。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人数达到3293.3万人,比十八大前增加1230.1万人。三是统筹安排,稳步提高退休人员待遇水平。十八大以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多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并自2016年起实现同步安排、统一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目前,全省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超过3100元。

年金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大幅提升企业年金覆盖单位和人数。我省积极贯彻国家精神,人社、财政等部门加强联动,稳妥开展企业年金相关工作,建立年金企业和参加人数逐年增加,基金管理日趋规范。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6090个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参加职工人数达到106.63万人。二是加快推动职业年金发展。自2014年10月起,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省同步建立职业年金,并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职业年金投资运营。截至2021年底,全省年金(包含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基金总规模超过1840亿元。

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个人养老金制度,也就是第三支柱。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国家通过税收优惠给予支持。参加人可用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自愿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金融产品。国家将选择部分城市先试行1年,再逐步推开,确保顺利实施。前期我省按照国家要求申报了试点城市。

下一步,一方面省里将学习借鉴外省好的经验做法,深入研究完善我省年金政策,进一步扩大第二支柱覆盖面。另一方面,待国家印发个人养老金配套政策、批复试点城市后,加大个人养老金政策宣传力度,鼓励更多参保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

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实施民生改善创新行动,请问财政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支持民生改善创新呢?



袁培全:

谢谢您的提问和对财政工作的关心。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实施民生改善创新行动,省财政厅坚决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推动民生改善不断取得新成效。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

一是在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上加大创新力度。坚持有保有压,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今年省直单位日常公用经费标准继续压减20%,大力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开支,腾出资金投向重点民生领域,其中省级教育资金增长10%,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资金增长12%,乡村振兴资金增长10%,带动各级财政加大民生投入,确保民生支出占比保持80%左右。1-7月,全省财政民生支出5553亿元,占比78%,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为各项民生政策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是在聚焦民生保障重点上加大创新力度。在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同时,聚焦“一老一小”、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加大保障力度。比如,将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难和重度残疾人等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在去年提高10%的基础上再提高10%,执行中又为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让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再如,支持“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截至7月底,学校(含幼儿园)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90.8%。

三是在完善民生保障政策上加大创新力度。重点围绕增强民生政策效果下功夫,更加精准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比如,支持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主要安置脱贫享受政策人员、农村低收入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城乡大龄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既为重点人群拓宽了就业和增收渠道,又可以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长期失业人员,还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截至7月底,全省共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41.9万个,安置上岗41.4万人,取得良好效果。再如,支持开展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结算,不断提升群众就医便利度。目前,全省18个统筹区全部接入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结算网络,比国家要求提前5个月完成统筹区全覆盖,全省开通跨省门诊慢特病联网结算定点医疗机构275家,实现136个县(市、区)全覆盖。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支持民生改善创新上加力提效,用新思路、新举措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