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蒙山,青翠绵延;五千年沂水,清流潺潺。艳阳之下,沂蒙山像一座壮美的丰碑傲然挺立;清风之中,沂河水似一条绚丽的丝带微微拂动。
走进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西高庄片区水土保持治理提升工程项目现场,记者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绿水相拥、青山环抱,河道内碧波荡漾、白鹭嬉戏……谁能想到,几年前的西高庄片区地块杂乱,自然植被退化,农作物亩均产值不超过200元。
西高庄片区的华丽转身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沂蒙山水工程)。2021年以来,山东各级财政部门支持推进沂蒙山水工程,探索出一条促进革命老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的有效路径。
规划先行锁定方向
山东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袁培全介绍,沂蒙山水工程总投资54.94亿元,范围涵盖山东省蒙阴县、平邑县、费县等10个县区,修复总面积5366平方公里。
“我们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为指引,以沂河‘水安全、水生态’为导线,持续高质量推进工程实施。”山东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二级调研员沈雪灏表示。
沈雪灏告诉记者,早期的生态修复工作,存在保护修复目标单一等问题,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
为破解部门分割问题,山东省构建了“市级统筹、县级落实、部门跟进”的三级协同推进模式。此外,还建立了跨部门工作机制,抽调财政、自然资源、水利、林业、生态等部门人员组成工作专班。
“在范围和规模上,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关联性,以江河湖泊流域、山体山脉等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科学合理确定工程实施范围和规模。因地制宜,根据现状调查、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结果、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及标准等,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或生态重建等保护修复技术模式。”沈雪灏说。
工程具体从3方面推进:一是重系统,整体布局。各县区工程紧扣整体布局,53项工程关联融合,上游主打水源涵养、中游主打水土保持、下游主打水安全与水生态,推进一体修复、系统治理。二是重结合,区域实施。强调区域性概念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运用,坚持以总体目标为导向,避免工程之间的各自为战,根据流域单元问题系统修复。三是重特色,单体打造。通过综合地质、地理、环境、生物等多学科概念,强化了区域生态问题的辨识,使保护修复措施更加科学、生态要素更加丰富。
聚集财源做好护航文章
资金是项目的血液。
如何实现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项目建设?沂蒙山水工程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是用好中央奖补资金。截至目前,沂蒙山水工程累计到位中央资金19.5亿元。二是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山东省财政厅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和统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农业等相关资金积极筹措省级资金1亿元;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将生态保护修复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统筹使用各类财政资金。截至目前,地方财政资金累计到位10.17亿元。三是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引入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沂蒙山水工程项目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采取多种模式筹资。根据目前的社会资本筹措方案,预计筹集社会资本共9.95亿元。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山东财政部门强化资金的统筹安排使用,并加强监督检查。一方面,用好监管机制。制定山水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界定资金使用范围,对项目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监督等进行明确,为项目资金规范运转铺设好“轨道”。同时,邀请审计部门参与成立项目审计组,发挥项目资金审计震慑作用,促进资金规范高效使用。另一方面,发挥好第三方机构的监管作用。为提高监管质量,聘请第三方机构,精心打造项目工程线上监管平台,集成资金、档案、分析等多项功能,对项目资金拨付实行全过程监管监控。
生态环境迎来系统修复
地块平整、错落有致,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单家庄村大面积的梯田让记者眼前一亮。
院东头镇土地综合整治办公室专班负责人马庆海告诉记者,以前这里都是河滩地,土壤缺少有机质,保肥保水性差,影响农作物生长。
2022年以来,院东头镇依托沂蒙山水工程,在当地开展了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我们对地块采取挖高垫低、砌筑田坎、客土回填等一系列整治措施,形成了如今更便于生产的耕地。”马庆海边说边翻出一张治理前的照片,只见地块狭小分散、杂草丛生。而今,从山间向下俯瞰,田成方、地成块、路相连,规整的农田如棋盘一样向远处延伸。
平整土地只是山水工程的一部分。山清、水秀、林茂、田丰、城美……沂蒙山水工程实施以来,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正在沂蒙山区徐徐展开。
在沂水县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现场,记者看到,这里青山叠翠、树木蓊郁,茫茫林海甚为壮观。
沂水县林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文勇告诉记者,修复前,这片森林结构不合理,林子的郁闭度较高,死枝、死树也多,整个林区水源涵养能力较差,森林防火工作面临很大压力。
2021年起,沂水县以沂蒙山水工程建设为契机,实施了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工程,规划面积2.36万亩,总投资7800万元,涉及沂山流域、峨山流域等5个片区。
片区修复效果初显。一方面,森林生态功能明显提升。另一方面,项目栽植的连翘、黄栌、麻栎等彩化树种,提升了项目区绿化彩化效果,有效带动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的发展优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美丽沂蒙的题中应有之义。山东省财政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处长韩己峰表示,沂蒙山水工程项目全面考虑生命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及其交互作用,让山更绿、水更清、地更净、湖更美,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的整体性、系统性。
多元融合助力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周边山区蕴含丰富的石英砂矿。依托这些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石英砂矿产业曾是当地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也是村民赖以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日积月累,大家也开始感到环境污染带来的苦果。“天空整日都是灰蒙蒙的,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开窗透透气都是奢望。”当地一位村民回忆道。
转变生产方式,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成为一道必答题。但即使叫停了高耗能、高污染的矿山开采,废弃矿山仍留下一系列“隐患”:山体裸露,生态环境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直线下降……
为解决矿区产业结构单一、地质灾害严重、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等问题,在推进沂南县铜井镇寨子水库北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中,相关部门努力改变“头疼医头”的单点治理方式,将被动“关、毁、弃”转变成主动“留、修、用”。
沂南寨子水库旅游片区负责人袁忠玉介绍,沂南县坚持问题导向,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建则建,宜景则景”的原则,对废弃矿山和历史遗留破损山体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或复绿疗伤、复垦复耕,或文旅结合、打造特色旅游项目,修整出了一幅村美民富好“风景”。
记者在沂南县铜井镇寨子水库北山废弃采矿场看到,一池碧水波光粼粼,四周绿树成荫,树影婆娑。
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变成了花木繁茂的民宿景观,成为废弃资源高效利用的典范。
“像这样的废弃矿山修复项目在临沂多处可见。”李文勇告诉记者,沂蒙山水工程涉及矿山地质环境治理8处,修复面积57.1公顷,总投资2907万元,其中,中央拨付资金20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907万元。
绿色与发展不是对立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新的理念正转化为生动实践。沂蒙山水工程在修复绿水青山的基础上,推进生态产业化、生产生态化,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转换通道。
“治理一片,致富一方。”一方面,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山水工程的实施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了当地群众收入。此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有利于消除地质安全隐患,减少灾害和环境隐患造成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社会效益得以增强。曾经的采矿废弃地变身生态公园,裸露的山体披上新绿,污浊断流的水系焕发新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多元融合,助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提升,也悄然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资源安全感和环境获得感。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沂蒙山水工程目前已实施项目54个,累计完成生态修复总面积3860平方公里。其中,退化公益林修复与森林质量提升9000余公顷,生物多样性保护24余万公顷,林草等植被生态覆绿700余公顷,水土流失治理2.3万公顷,矿山生态修复3.29平方公里,治理河道长度170千米,设置监测点640个。
植被改善提升了生态空间,条件改善提升了生产空间,人居改善提升了生活空间。沈雪灏告诉记者,通过实施沂蒙山水工程,解决了革命老区目前存在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构建了“林葱水净,峰险崮奇,山水相依,浑然天成”的生态格局,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提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2023年,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入收官之年。山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峰表示,下一步,山东各级财政部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精准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开发—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形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