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启动国家“双一流”建设,确定每5年一个建设周期,第一轮建设期为2016—2020年。3所驻鲁部属高校中,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3所高校各有两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2022年,国家启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建设期为2021—2025年,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山东大学新增2个一流建设学科,3所高校一流建设学科增至8个。按照省政府与教育部所签署(拟定)共建协议,第二轮建设期内,省级预算安排部属高校“双一流”共建经费。
(二)项目预算安排和支出情况
2021—2022年,省级预算安排3所部属高校共建经费7.84亿元,已全部拨付到位。
(三)项目绩效目标
到2025年,支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驻鲁部属高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从决策、过程、产出、效益4个方面,全面客观评价3所部属高校“双一流”共建经费的绩效,重点关注项目资金管理、产出、效益等,为下一步优化项目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二)评价依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
2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
3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16〕34号)
4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5.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
6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教研〔2018〕5号)
7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教研〔2020〕13号)
8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研〔2022〕1号)
9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22〕1号)
10.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2〕242号)
11.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教育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鲁财教〔2019〕21号)
1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商请开展新一轮“双一流”共建工作的函(教高厅函〔2022〕7号)
13.山东大学共建协议
14.中国海洋大学共建协议
1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共建协议
16.山东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17.中国海洋大学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18.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
19.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山东大学服务山东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鲁政办发〔2021〕21号)
20.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单位自评工作规程〉和〈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财政评价和部门评价工作规程〉的通知》(鲁财绩〔2020〕4号)
21.山东省财政厅关于配合做好省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工作的函(鲁财绩函〔2023〕1号)
(三)评价指标体系
1.总体思路。根据绩效评价的基本原理、原则和项目特点,按照《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财政评价和部门评价工作规程》(鲁财绩〔2020〕4号)等要求,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绩效目标,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体系。项目评价指标分为决策、过程、产出和效益等4个一级指标,下设绩效目标、资金投入、资金管理、组织实施、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产出实效、产出成本、项目效益、可持续影响、满意度等11个二级指标,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细分为37个三级指标、46个四级指标,总分值为100分。
(1)决策指标(15分),用于考察绩效目标和资金投入情况,绩效目标方面考察绩效目标设定合理性、绩效指标明确性等,资金投入方面考察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申报的及时性、资金分配的合理性。
(2)过程指标(15分),用于考察资金管理和组织实施情况,资金方面考核项目资金的到位情况、预算执行率及资金使用合规性等,管理制度方面考核管理制度健全性及内容的合法、合规、完整性,制度执行方面考核项目执行规范性、项目档案资料齐全性等制度。
(3)产出指标(30分),用于考察项目开展的完成情况,从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产出时效、产出成本方面,对“双一流”共建期间高校建设及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考核。
(4)效益指标(40分),用于考察资金投入使用后产生的实际效益情况,从项目效益、可持续影响及满意度方面考核。项目效益包括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案例支撑、带动山东经济增长、拉动校内外研究资源、人才培养供给效果、科研水平提升程度和一流学科带动山东省属高校相关学科发展,可持续影响包括省内生源培养和学科梯队优化,满意度包括校内人员满意度和政府满意度。
(四)评价方法
1.评价原则
(1)科学规范。严格执行规定的流程步骤,做到指标合理、标准科学、方法适当、结果可信。
(2)绩效相关。评价结果应当清晰反映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预算支出和绩效之间的对应关系。
(3)公开公正。评价结果应当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依法依规公开并接受监督。
2.评价方法
(1)目标对比法。对比“双一流”建设阶段性目标,评价“双一流”专项目标实现情况。
(2)资料分析法。基于省部共建协议、高校建设方案、年度工作报告、项目申报文件、高校绩效自评等相关资料,以及其他公开数据及信息进行数据的整理,分析“双一流”建设成效。
(3)现场调研法。为更好反映共建经费整体情况,对3所高校进行现场调研,与高校相关部门、人员座谈、交流,详细了解高校共建经费管理、使用与成效情况,核查财务收支情况,为项目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4)专家评议法。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评价打分及报告论证、修改等,保证评价客观公正性。
(5)趋势分析法。分析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产出和成效相关指标变动情况,评价目标实现情况。
三、评价结论
(一)综合评价结论
部属高校“双一流”共建经费项目绩效评价综合得分74.86分,绩效评价等级为“中”。
(二)绩效分析
1.决策。指标值15分,得分9.26分,得分率为61.73%。3所高校均编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制定年度绩效目标。但存在绩效目标未聚焦高峰学科、共建经费用于非共建重点支持方面、预算编制不细化、部分指标值矮化等问题。
2.过程。指标值15分,得分13分,得分率为86.67%。3所高校均制定“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及财务管理、合同管理、监督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档案管理、绩效管理等制度规定,且能够按要求执行。
3.产出。指标值30分,得分23.47分,得分率78.23%。截至2022年底,3所高校全部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按软科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全部进入世界高校前500强;8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8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但个别高校排名未达自身规划方案目标。
4.效益。指标值40分,得分29.13分,得分率为72.83%。该项部分指标由专家依据案例材料进行定性评价打分。通过项目实施,3所高校在科研成果被领导批示或采纳、吸引社会资金、校企研究合作、学科梯队博士比例等方面均有一定提升。
(三)取得成效
2022年1月,3所高校全面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8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底,3所高校39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两所高校8个学科进入ESI 学科排名前1‰。以2022年软科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衡量,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全部进入世界500强。
四、存在问题
(一)后劲不够足,各校整体综合实力有待提升
在世界大学国际主流四大排名中,3所高校无THE排名,国内机构排名较为靠前,国外机构排名相对落后。从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看,山东大学2022年排第22名,中国海洋大学第57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排第65名。3所高校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数量相对较少,对一流学科建设发展的支撑不足。
(二)重点不突出,高峰优势学科建设有待提升
与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相比,3所高校2022年第五轮学科评估A+学科数量没有新增;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2%或前两名的学科数5个,2022年比2020年没有新增。3所高校平均入选学科数量,低于“双一流”建设各校平均数。3所高校8个“双一流”建设学科,涉及文学、理学、医学、农学、工学5个门类,未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重要门类,学科门类覆盖明显不足。
(三)落实不到位,服务山东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3所高校对服务山东“十强产业”等重点任务、重大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偏少,对涉及的相关高峰学科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足,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的举措有限。共建协议对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带动省属高校相关学科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但个别高校未就一流学科带动省属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开展合作。
(四)监管不完善,共建经费使用绩效有待提升
3所高校对共建经费的绩效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存在指标设置未聚焦高峰学科,部分指标目标值远低于实际完成值,个别指标设置随意、年度之间缺乏连续性且变化较大等情况。绩效自评结果不能够真实反映项目目标实际完成情况和资金实际使用效益,缺乏应用价值。
五、意见建议
(一)聚焦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一流大学
建议相关高校深化内涵发展,彰显优势特色,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实质性合作,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研联合攻关。探索建立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双向交流的留学支持新机制,开展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对标对表国内顶级高校,学习借鉴“双一流”建设先进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巩固既有优势、补齐短板弱项,凝练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加快提升高校综合实力。建设高水平科研设施,推进重大创新基地实体化建设,推动高校内部科研组织模式和结构优化,汇聚高层次人才团队,强化有组织创新,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争取更多国家级科研平台落户。
(二)突出重点,聚力发展一流高峰优势学科
建议相关高校加强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集中力量支持第五轮学科评估A+学科率先发展,争取尽早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优先发展8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加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同时,找准自身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集中资金、资源定向发力,利用共建经费加大高峰优势学科培育建设力度。认真分析各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难易程度,遴选最具备竞争优势和实力的高峰学科,重点培育,冲击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三)凝心聚力,努力提高服务山东发展水平
建议相关高校主动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努力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学科、高峰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对接山东省重点产业,促进相关学科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利用学科优势,“一对一”带动相同学科排名最靠前的省属高校发展。尽可能增加对鲁招生计划,进一步提高在鲁招生比重。
(四)结果导向,切实优化预算绩效评价机制
建议有关高校切实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按要求编制年度建设任务书、学科目标任务书及绩效目标表,细化量化绩效目标指标,加强对各项指标的科学论证。组织开展共建经费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扎实有效开展共建经费资金绩效自评,推动年度评价与周期性评价有机结合。主动健全完善资金使用评价机制,细化经费使用绩效监控流程,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监督监控,及时进行目标纠正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