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预算绩效信息公开

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发布日期:2023-12-29 16:06 浏览次数: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等要求,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简称“双高项目”)建设,山东省14所高职院校(不含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双高项目”;根据《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等要求,2021年,全省选定41所公办高职院校,支持每校建设1个高水平专业群(简称“高水平专业群项目”)。

(二)项目预算安排和支出情况

2022年省级预算安排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项目资金52300万元。其中“双高项目”43200万元、“高水平专业群项目”9100万元。2022年,省级实际下达52300万元,省级资金到位率为100%;相关高校实际支出39530万元。

(三)项目绩效目标

1.总体绩效目标。重点建设1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高职专业(群),紧盯“引领”、强化“支撑”、凸显“高”、彰显“强”、体现“特”,形成一批有效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度、标准,积极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

2.2022年度绩效目标。继续支持首批入选“双高计划”的高水平职业院校集中优势力量率先发展,在全国形成较强影响力;支持立项的高水平高职专业群,促进专业与社会需求对接更加紧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了解制度建设、政策实施、资金使用、产出、效益等执行结果,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升政策实施效果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评价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8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729号);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

4.《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5.《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

6.《财政部关于印发<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20〕10号);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

8.《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教职成〔2020〕8号);

9.《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省级预算管理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19〕1号);

10.《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鲁发〔2019〕2号);

11.《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教育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鲁财教〔2019〕21号);

12.《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部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和〈山东省省对下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的通知》(鲁政办字〔2019〕20号);

13.《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单位自评工作规程>和<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财政评价和部门 评价工作规程>的通知》(鲁财绩〔2020〕4号);

14.《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

15.《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程推动高职院校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通知》(鲁教职函〔2021〕8号);

16.实施单位提交的各项资料,包括项目决策、过程管理、业务制度、财务制度、资金分配办法、检查验收报告、有关会计资料及凭证、统计报表、合同、采购档案等相关资料;

17.评价工作人员通过现场调查、访谈、座谈、核实、网络查询等方式获得的资料;

18.其他相关资料。

(三)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组成。其中共性指标依据《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财政评价和部门评价工作规程》设计;个性指标依据《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群)发展水平考核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梳理项目预期达到的绩效目标,并将绩效目标细化、量化为绩效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标准。

鉴于“双高项目”和“高水平专业群项目”资金来源、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不同,指标体系按照《2022年省级教育发展资金(双高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2022年省级教育发展资金(高水平专业群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两个体系进行设计。根据上述原则分为决策、过程、产出、效益四部分,涵盖项目从决策规划、资金管理到项目组织实施和项目效果的全过程,下设二、三、四级指标,总分值各设定为100分。

14所“双高项目”和23所“高水平专业群项目”绩效得分按照算术平均值,综合得分按照14所“双高项目”算术平均值乘以所占资金权重加23所“高水平专业群项目”算术平均值乘以所占资金权重。

(四)评价方法

1.评价原则

严格按照《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财政评价和部门评价工作规程》的要求,遵循以下评价原则:

(1)科学规范。严格执行规定的流程步骤,做到指标合理、标准科学、方法得当、结果可信。

(2)绩效相关。评价结果应当清晰反映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预算支出和绩效直接的对应关系。

(3)公开透明。评价结果应当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依法依规公开并接受监督。

(4)激励约束。评价结果与项目的设立、保留、整合、调整和退出相挂钩,作为改进管理、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

2.评价方法

在进行项目绩效评价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特性,在遵循客观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财政评价和部门评价工作规程》规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标杆管理法和其他评价方法等。根据本项目情况,采用的主要评价方法为:

(1)比较法:通过对比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综合分析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2)公众评判法:通过专家评价、各院校问卷及电话抽样调查等对项目效果进行评判,评价社会效益等相关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评价结论

(一)综合评价结论

2022年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得分为86.87分,绩效等级为“良”。

(二)绩效分析

1.决策方面。“双高项目”立项指标满分10分,实际得分5.73分,得分率57.3%。“高水平专业群项目”立项指标满分15分,实际得分9.08分,得分率60.53%。“双高项目”和“高水平专业群项目”立项依据充分性、程序规范。主管部门、各高职院校项目绩效目标与实际工作内容高度相关,项目预期产出效益和效果与正常的业绩水平相符,各高职院校年度绩效目标与建设任务书基本一致。但仍存在部分高职院校绩效目标设置不够合理,细化、量化程度不够,未能完全根据实际开展工作内容编制绩效目标;设置指标值过于保守,预算编制依据不够充分等问题。

2.过程方面。“双高项目”满分20分,实际得分16.6分,得分率82.99%;“高水平专业群项目”满分20分,实际得分18.29分,得分率91.45%。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预算执行率高,资金使用规范,整体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健全。但受疫情影响,个别学校项目实施进展迟缓,未及时进行费用结算,导致预算执行率较低;个别学校资金支出使用范围超出项目任务书规定内容等。

3.产出方面。“双高项目”满分40分,实际得分37.76分,得分率94.4%;“高水平专业群项目”满分35分,实际得分28分,得分率80%。2022年相关建设任务完成较好,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主要质量指标均全部完成。但存在个别项目如社会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进度缓慢,影响资金使用效益发挥。

4.效益方面。“双高项目”满分30分,实际得分27.62分,得分率92.07%;“高水平专业群项目”满分30分,实际得分27.31分,得分率91.03%。项目实施后,在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益,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社会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有所提升,政策实施对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作用明显,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可持续性提高。

(三)取得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比赛中,山东有124支代表队获奖;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山东有26名选手、7所院校获奖。2022年山东省高职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定在92.82%。

2.产教融合不断深入推进。全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达268家,已有22个职教集团获批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全省职业院校与2100余家企业共建实训基地1774个,设置工位15.92万个。

3.课程资源建设进一步提升。2022年,全省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点3531个,其中重点专业1315个;新增高职专科专业点198 个、高职本科专业点24个。2021-2022学年,全省高职院校共开设教学计划内课程数量较上年增长6010门;建有606个专业教学资源库。

4.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2022年全省3所高职院校入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居全国首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总数居全国第三位。

5.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省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能力持续提升,“双高计划”建设学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专利授权数量、非学历培训项目数等指标占比均超过全省的50%,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6.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2022年,全省高职院校在国(境)外开办学校数较上年增长50%;招收留学生人数较上年增长46.98%,其中,“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国际化引领效应明显,招收留学生占比85.81%。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开发并被国(境)外采用的课程标准250个,其中“双高计划”建设院校开发标准156个,占比62.4%。

四、存在问题

(一)资金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院校预算执行率偏低,该项目总体执行率为75.58%,部分高职院校预算执行率低于80%。部分院校资金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范围超出项目任务书规定内容,未聚焦“双高项目”建设,存在超范围列支问题。如个别支出校舍维修费、公寓窗帘费用等,均不属于各校项目任务书中所列的具体工作内容,未聚焦“双高项目”建设。

(二)政府采购制度执行需进一步规范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鲁教职字〔2021〕7号),项目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评价中发现,存在部分院校政府采购项目未按合同约定及时验收、个别学院政府采购合同变更管理不规范等政府采购制度执行不规范的情况。

(三)项目推进需进一步加快

评价中发现,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双高项目”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项目”院校个别项目未能按计划进度及时完成项目建设,既对项目本身效益发挥产生了影响,也导致与其配套的项目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共同发挥效益。个别院校已建成的实训室及已采购设备利用率不高或因项目配套不及时而出现闲置状况,未能及时、充分发挥相应效益。

(四)绩效管理制度执行尚待进一步加强

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绩效管理机制和理念尚未真正融入项目管理中的情况,未充分认识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相关绩效管理制度多是沿用上级部门的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的、可执行性强的制度。全过程绩效管理没有真正深入到项目管理全过程,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绩效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等机制设计与项目管理脱节,未能真正发挥全过程绩效管理的作用。部分高职院校虽已编制项目绩效目标,但是绩效目标内容不完整,或者编制较为笼统,未能体现具体工作内容,与建设任务书不够匹配。有的绩效目标与项目实施内容不相关,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部分高职院校编制的绩效目标申报表中普遍存在绩效目标标准值未设置量化目标值或设置不恰当的情况。

五、意见建议

(一)项目管理方面

建议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对各高职院校具体实施项目的监管,进一步强化项目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把好入选、实施进度、工程质量、完工验收关,加强督促检查,实施全程监管。督导各学校优化项目进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项目进度。建议相关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全过程的精细化程度,确保资金聚焦于项目重点建设内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批复的项目实施计划,严格按照任务书确定的实施内容执行,聚焦双高计划的核心内容,避免“双高项目”和“高水平专业群项目”产生因资金投入不够聚焦而导致的效益低下的问题。

(二)资金管理使用方面

建议相关高职院校强化预算编制质量,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做好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切实提升预算编制的精准度。规范资金使用,严格审查支出内容的合理性、合规性,审核支出手续完备性,严格按照合同支付金额,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合理安排资金支付进度,财政资金到位后尽快安排资金支出,提高资金执行率。

(三)政府采购执行方面

建议相关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在项目采购、实施、验收、资金拨付、项目使用等各环节中,强化代理机构的工作质量,避免出现采购程序出现瑕疵和违规采购的现象;在合同签订中提高合同条款的公平性和合规性,合同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合同约定,避免出现合同条款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强化政府采购验收制度,严格依据财政部门颁布实施的政府采购验收制度,确保项目质量。强化项目资金拨付流程的合规性,严格依据合同约定比例、时间拨付资金,避免出现突破合同约定拨付资金的情况。

(四)预算绩效管理方面

建议主管部门加强对各高职院校年度绩效目标的论证和审核,督促相关高职院校设置明确绩效目标,制定详细资金使用计划,正确填写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督促加强绩效自评。同时,统筹调度双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绩效管理问题,针对薄弱环节组织专题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指导各高职院校完善绩效目标编制、审核管理等,推进双高计划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如针对绩效目标编制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可以组织相关高职院校、相关行业专家研究制定相关的编制指南、编制要求,并给出编制范本和模板,供各高职院校参考,快速提升双高计划绩效目标编制的质量。建议相关高职院校设置年度目标时,应合理评估自身工作能力和水平,科学预测年度可实现任务量,设置科学合理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突出年度建设重点,切实发挥设置年度目标的作用和意义。健全完善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机制,全面开展绩效自评,强化单位自评结果应用,以精细化的绩效管理促进预算管理水平提升。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