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预算绩效信息公开

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政策绩效评价报告

发布日期:2023-12-29 08:52 浏览次数: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为充分发挥人才项目作用和资金使用效益,2018年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依据有关规定,对原《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管理办法》(鲁发改区域〔2016〕365号)修订,制定了《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管理办法》(鲁发改重大办〔2018〕1397号),每年支持受援地100个左右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项目。

(二)项目预算安排和支出情况

2019-2021年共支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以下简称“重点区域人才项目”)308个,应资助资金38900万元,截至2023年3月30日,已安排预算资金34550万元(2021年项目部分支持资金于2023年验收后拨付)。资金共计支出33630万元,收回140万元,预算执行率97.74%。

(三)项目绩效目标

1.总体绩效目标。

2019-2022年,每年支持100个左右的人才项目,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带成果、带项目到受援地,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融合,研发和转化一批技术创新成果,有效服务本地重点产业发展,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

2.年度绩效目标。

2019年度绩效目标:引进人才100名以上,取得技术成果100项以上,带动社会投资5亿元以上,带动就业1000人以上,形成90个以上具有示范引领和社会带动作用的典型案例。

2020年度绩效目标:引进人才100名左右,突破关键技术50项以上,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100项以上,增加就业500人以上,带动社会总投资4亿元以上,进一步形成更加重视人才工作和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

2021年度绩效目标:引进人才100名左右,拉动总投资5亿元,新增就业860人以上,人才项目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2022年度绩效目标:引进人才100名左右,带动社会投资不少于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新增就业人数不少于1500人。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本次评价对象为重点区域人才政策,涉及预算资金共34550万元,项目308个,其中:2019年100个;2020年106个;2021年102个。2022年项目因评价时尚未拨付资金,不在本次评价范围内。通过对该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价,重点关注政策实施效果、资助对象的确定是否合规、奖励标准的制定是否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完善政策、提高项目管理提供依据。

(二)评价依据

1.《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鲁发〔2019〕2号);

2.《关于加快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和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鲁办发〔2017〕15号);

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8〕7号);

4.《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单位自评工作规程>和<山东省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财政评价和部门评价工作规程>的通知》(鲁财绩〔2020〕4号);

5.《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管理办法》(鲁发改重大办〔2018〕1397号);

6.其他相关文件资料。

(三)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政策评价重点关注“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公平性”的特征,借鉴省内外政策绩效评价案例,结合重点区域人才项目特点设计。一级指标设置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效果、政策可持续性4个维度,分值分别为30分、10分、45分、15分。

(四)评价方法

本次绩效评价主要采取座谈法、比较法、公众评判法等评价方法,采取现场和非现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座谈、询问查证、问卷调查和现场核查等多种途径开展。

三、评价结论

(一)综合评价结论

2019-2021年,山东省重点区域人才项目拟资助项目308个,实际资助项目304个(4个项目因市场等因素终止实施),引进人才304人,申请专利1500项,研发新技术554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610项,较好实现了人才项目的预期政策目标。该政策在区域范围、资助对象和项目选择等具体实施方面,政策的扶持和引领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集聚,需结合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人才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完善。根据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资料分析,重点区域人才政策综合得分83.68分,评价等级为“良”。

(二)绩效分析

1.政策制定。该指标主要是从政策决策和政策要素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分值30分,得分24分,得分率80%。政策决策方面,该项目政策依据充分,符合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精神,政策确立的程序规范。政策要素方面,政策设定了年度绩效目标和项目绩效目标,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申报、资金使用、结题验收等制度较为完善。主要问题:个别项目效益指标设置不够明确或指标值过高。2.政策实施。该指标主要从政策宣传、资金管理、政策执行方面进行评价,分值10分,得分9.31分,得分率93.1%。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省发展改革委严格组织项目初审、专家会审、逐一到企业查看项目进展情况,严把项目验收要件。但评价中也发现:部分项目资金拨付较慢;个别项目单位未严格执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资金未专账管理;个别项目购置仪器设备闲置。

3.政策效果。该指标主要从政策产出和政策效益2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分值45分,得分38.37分,综合得分率85.27%。评价认为,该政策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在发明专利、科研软著、标准制定、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重点区域人才项目2019年列入我省省级重点人才工程清单第二层次人才项目,在区域内形成了一定的人才品牌效应。但同时也发现部分问题:政策产出方面,个别项目未完成设定的经济效益目标,个别项目未全部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效益方面,受疫情影响,2019-2021年个别项目实施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不够显著。部分人才在企业实际工作时间不足3个月。满意度评价采取调查问卷和现场座谈结合的方式,共计收回366份有效问卷,总体满意度为97.46%。项目单位和主管部门对项目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4.政策可持续性。该指标主要从可持续性和使用意愿方面进行评价,分值15分,得分12分,得分率80%。政策可持续方面,该政策属于我省人才工程“西部人才计划”中两个项目的其中之一,是推动区域协调,促进共同富裕,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政策以产业项目为载体,以成果转化为补助环节,实现人才、项目、科技创新的有效融合。使用意愿方面,根据座谈情况和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资助企业和部门普遍表达了希望继续实施该项政策的意愿。

(三)取得成效

重点区域人才政策持续推进人才项目在西部经济隆起带、扶贫开发任务较重的县以及部分革命老区落地落实。一是持续支持突破菏泽鲁西崛起。2019-2022年累计支持菏泽市落实人才项目56个。2021年鲁西5市创建省级技术创新企业11家,引进和培养产业领军人才38人。二是持续支持沂蒙革命老区发展。2019-2022年支持革命老区人才项目107个,拨付扶持资金1.35亿元。三是持续支持脱贫攻坚和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累计在脱贫任务比较重的20个县落实人才项目92个,拨付资助资金1.15亿元。

人才项目聚焦基础研究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在发明专利、科研专著、标准制定、产品研发等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019-2022年人才项目累计申请专利1500项,获得软著111项,发表论文、论著545项,制定国家级行业、企业标准109项,突破关键技术241项。

四、存在问题

(一)扶持区域范围经济发展不够平衡。政策实施以来增强了相关县区经济带动作用,但目前看,纳入重点区域范围的85个县(市、区)中,有个别不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另外,资助项目个数在县域间分布相对平均。

(二)部分要素内容不明晰。一是个别企业项目申报时已有前期基础,与人才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政策实施的2019-2021年期间,项目数量在县域间分配相对平均,每县平均每年0.3-2个项目,发挥集中扶持的作用还不够。

(三)项目管理成本较高,资金效益有待提高。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对项目管理比较严格规范,严把项目入口关、实施关、验收关,项目实施闭环管理,与此同时也带来企业管理成本。为获得项目申报成功及完成验收,单位需在申报材料制作、视频材料制作、成果鉴定、项目专项审计等方面支出一定费用,还需要减少环节。

五、意见建议

根据《山东省“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中“引导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到2025年,实施重点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500个左右”,从优化政策角度,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围绕我省战略规划,优化政策支持范围和方向

一是进一步调整聚焦政策实施范围,发挥政策“扶持”特性。在区域范围、扶持领域选择上,体现支持省委省政府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给予集中帮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二是明确重点支持产业类型,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围绕支持“十强产业”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发挥政策目标导向作用,明确引进人才要求和标准

一是突出引进人才概念。重点突出新招引人才和项目,切实发挥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助推作用。二是明确急需紧缺人才标准。做好扶持区域人才需求调研,在产业发展、岗位需求、专业类别等方面精准拟定引才需求,完善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为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使用和支持扶助提供标准和依据。

(三)提升政策实施效益性,改进项目管理环节和流程

一是减少项目管理环节和流程。作为1年期的项目,减少项目层层评审和资料报送环节,突出关键指标的引导作用。在人才资金使用和项目研发方面,给予项目单位灵活权限。二是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和数字化管理手段,减少企业资料报送等各类支出,压缩主管部门行政支出,降低政策运行成本。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