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公安民警按照规定着装、保持警容严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的明确要求,也是依法行使职权的基础保障。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供应办法》(公通字〔2002〕53号,以下简称“供应办法”)文件精神,自2002年起,省级统一供应和管理省级以下(含省级)公安机关在编在职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经费。根据“供应办法”,制式服装主要分为5大类33小类,包括①警察大檐帽等6种帽类;②长袖制式衬衣等8种服装类;③单皮鞋等6种鞋类;④行政警衔肩章等7种标志类;⑤雨衣等6种装具类。项目的实施,保障了全省各级公安民警规范着装需求,提升了公安队伍整体执法形象。
(二)项目预算安排和支出情况
2022年,省级预算安排民警(辅警)服装经费项目资金,全部用于全省民警常规警服购置和一次性警礼服购置,预算执行率95.65%。
(三)项目绩效目标
1.总体绩效目标
项目总体绩效目标为: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财政政策规定,坚持保障与管理并重,落实服装配发(换发)标准,加强经费预算安排,规范财务管理,努力做到保障有力、管理规范、基础扎实。 2.2022年度绩效目标
2022年度绩效目标为:按照规定的换发年限及标准,做好省公安厅、警察学院等省级民警和省级负担的各市、县(市、区)级民警服装配发及换发任务,完成预采购警礼服费用支付。
二、评价基本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对象和范围
1.评价目的。警服配发和换装工作是省公安厅的年度性常规工作,通过实施服装经费绩效评价,掌握省公安厅相关工作落实、制度执行和资金管理等方面情况,为今后年度项目预算安排提出意见建议。在评价过程中,重点关注服装配发标准执行情况、工作管理专项制度健全性、政府采购规范性、合同执行有效性、绩效目标管理以及被装管理平台运行维护等内容。
2.评价对象和范围。本次财政重点绩效评价的基准日为2022年12月31日。评价对象和范围为公安厅民警(辅警)服装经费项目2022年度实施内容。
(二)绩效评价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1.绩效评价原则。本次评价坚持科学公正、绩效相关、公开透明、激励约束的原则开展相关评价工作。
2.评价指标体系。本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决策、过程、产出和效益四个方面,总分值设定为100分,其中,决策20分、过程20分、产出30分、效益30分。
3.评价方法。本次评价方法以比较法为主,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为辅。
三、评价结论和绩效分析
(一)综合评价结论
总体上看,2022年度省公安厅民警(辅警)服装经费项目资金保障有力。但是由于疫情影响,项目绝大部分合同在本年度合同约定时间内未交货,同时,项目现行的经费保障模式较为滞后,存在优化更新空间。具体管理中,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细则不够明确、账务处理及合同款支付不够及时、验收手续不够严谨、信息化保障能力不够强等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警满意度略低,整体管理的精细化方面还有提升空间。项目总体得分为84.06分,评价等级为“良”。
(二)绩效分析
依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资料审核、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情况对各指标进行综合打分,分别从决策、过程、产出、效益四个方面对项目2022年度实施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1.决策指标分析。该一级指标满分20分,得分18.5分,得分率92.5%。该项目立项遵循公安部制式服装配置相关政策文件,立项依据较为充分,符合三定方案确定的部门被装保障职责;按照“供应办法”,项目属于省级财政保障范围,未发现相关重复项目;项目预算申报前向省公安厅党委汇报并获得批准,按照项目申报流程申请设立;项目设置了绩效目标,并将绩效目标细化为数量、质量、时效和成本4个产出指标,2个效益指标及1个满意度指标;项目按照普警、交巡警等不同警种进行了预算编制测算,并经省公安厅党委同意确定了年度各警种配发内容和资金使用方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省公安厅确定各警种的配发内容和“供应办法”规定每名民警到期应换发内容不一致;项目绩效指标设置不够明确,数量指标仅设置为“完成9项工作任务”较为笼统,重点不够突出。
2.过程指标分析。该一级指标满分20分,得分17.87分,得分率89.35%。2022年,项目资金到位率和预算执行率都较高,分别为100%和95.65%;根据报销单等材料,项目资金拨付符合公安厅规定的逐级审批流程;项目资金用于本年度各类警用服装购置,未发现截留、挤占等情况;省公安厅制定了财务、内控等相关制度,对项目过程进行管理;政府采购采取委托省政府采购中心等方式开展,已交货的分包合同有检验报告和收货验收单等相关材料;项目无调整,外部监督未发现管理问题。但是,资金管理时效性不够高,存在账务处理不及时、支付合同尾款及履约保证金不及时等情况;项目管理精细度不够高,存在部分验收单未填写验收时间等情况。
3.产出指标分析。该一级指标满分30分,得分20.61分,得分率68.7%。2022年,因疫情影响,合同交货延期情况较多,年度工作任务总体完成率60.11%;已交货的分包合同,有抽检报告和交货验收单,未发现不合格情况;通过政府采购节约了财政资金,项目成本控制在预算额度内。但是,截至2022年底,本年度常规服装购置采购的57个分包合同中,46个合同未交货,既影响换装工作及时性,也导致本年度换装任务未全部完成。
4.效益指标分析。该一级指标满分30分,得分27.08分,得分率90.27%。通过每年换装工作的实施,保障了全省民警规范着装需求,提升了民警执法形象;按照政策要求,每年预留采购份额给中小微企业和监狱企业,发挥了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相关订单促进了企业发展。但是,根据警容风纪检查报告,个别民警存在着装不规范的行为;被装系统维护人员少、更新不及时,存在受到网络攻击后无法服务的情况;根据满意度问卷调查,综合满意度为88.5%,和同类项目相比略低,民警对提高服装质量、及时配发服装等提出了意见建议。
(三)取得成效
1.强化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
为更加规范、高效的做好各项被装基础工作,省公安厅警务保障部每年都会采取课堂教学、视频讲堂、比武竞赛等不同形式组织市县被装管理员业务培训,讲解警用服装及其标志的供应保障政策、面料版型生产标准、被装系统操作应用技能、量体判号方法等。同时,建立全省被装管理员工作群,第一时间将政策变化、工作要求、发现问题、整改结果等情况通报全省,较好地保持了全省被装工作的规范性、专业性。
2.常态化开展着装规范检查
警服规范着装是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公安督察、机关党委、机关纪委、警务保障部门成立联合工作组,将着装规范作为严肃公安队伍纪律作风的重要工作内容,常态化开展检查抽查。省公安厅经常性通过办公区现场督察、会议现场督察、视频监控抽查等方式,开展着装规范检查,并在每月升旗仪式上通报检查结果。结合警察内务条令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组织警服规范着装现场培训会,逐项讲解不同任务、场景下的着装规范和要求,确保公安队伍警容风纪严谨有序。
3.破解废旧警服回收难题
回应广大民警反映的废旧警服处理问题,充分考虑警服及其标识的严肃性和一旦流入社会的危害性,积极联系省内相关企业,探索废旧警服回收处理工作机制。目前,已对全省印发回收工作通知,并与专门企业签订服务和保密协议,在厅机关实现了废旧警服的集中回收和统一处理,确保警服及其标志安全处置,受到公安部和广大民警的好评。后续将依托京东物流、省内环保企业等,再次优化升级废旧警服回收处理模式,实现废旧警服处置后的循环利用。
4.创新实行按需申领保障模式
回应广大基层民警反映的警服有的品种不够穿、有的品种闲置问题,创新实行在到期换发额度内,采取固定品种换发和限额内个人自选相结合的按需申领保障模式,确定执法执勤必须保持较好着装效果的执勤服等品种为必须换发品种,其他品种个人在限额内进行自主选择、按需申领。该做法更好满足了不同层级、不同警种的着装需要,保持警服着装规范严整的同时,实现了差异化、人性化保障,受到公安部和广大基层民警的普遍好评。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供货合同跨年度交付,存在“及时配发难”的问题
按照警服配发相关要求,应“当年采购、当年配发”。但评价发现,在2022年度的57个服装购置合同中,仅11个合同(其中9个面料合同)于2022年末交付,交货金额占合同总额的22.55%,剩余的46个合同最迟于2023年5月才完成交付。延迟交付极大影响了普通民警对换装工作的满意度,根据2.73万份网络调查问卷满意度显示,民警整体满意度为88.5%,与同类项目相比略低,集中反映的问题是配发不够及时、面料不够好等。造成“及时配发难”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合同签订前的工作流程多、周期长,虽然警务保障部在预算批复后就积极推进项目实施,但因工作任务涉及采购方案论证、采购公告发布、供货商评分等多个环节,政府采购政策对各环节均有明确的规范流程和最低时限要求,致使2022年度的57个分包合同绝大部分是在9月至11月才完成签约,交货时间只能延迟至签订合同后的1个月;另一方面,受我省疫情大面积爆发影响,自2022年11月开始,供货商基本全部停工停产,导致交付进程极大延缓。
(二)经费保障模式已滞后,存在“精准配发难”的问题
一是到期换发影响预算安排准确性。按照“供应办法”规定,我省民警实行到期换发模式,即从警第一年配齐服装,后续各品类服装按换发时间到期更换。因服装品类较多,且每个小类服装换发周期从1年到8年不等、价格差别较大,导致每位民警年度间换装的品类、数量及金额差异较大,经费总额年度间波动较大,影响项目预算资金安排的准确性。二是定额标准难以满足民警制装需求。按照“供应办法”规定,厅机关民警应执行定额标准。但根据服装预算指导价格看,民警使用频次较多的衬衣和常服,单价较高,每年的置装标准只够配发1件衬衣。随着厅机关民警执行勤务数量的增加,尤其是2007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着装管理规定》施行后,着装要求进一步规范提高,换装需求随之增加,现行的定额标准已难以满足置装需求。2020年,省公安厅借鉴公安部和全国20多个省、市做法,经厅党委研究后,将厅机关民警服装保障标准进行了调整。
(三)相关制度执行不严谨,存在“合规配发难”的问题
一是换装工作操作细则尚未制定。服装换发涉及信息维护、服装申领、分包采购和交货验收等多个流程,每个流程包括诸多环节,省公安厅虽然制定了财务管理、内控管理等制度,但是工作实施主要按照以往约定俗成的“惯用规则”,未将其明确为具体工作细则,一定程度上存在合规风险。二是合同执行不够规范。履约支付不及时,2022年度交货的11个分包合同,未按照合同规定时间支付尾款,也未退还相应的履约保证金,影响了供货商合法权益;验收手续不够规范,查阅已交货合同验收单,有2个验收单未填写验收时间。三是绩效目标设置不够明确。项目产出数量指标仅设置为“完成9项工作”,未进一步细化明确,指向不够精准、重点不够突出,未根据项目本年度支付警礼服费用、正常警服购置等活动设置指标内容。
五、意见建议
(一)统筹谋划优化流程,确保服装保质按时供应
2022年,因为疫情影响的特殊性,项目存在跨年度交货的情况。但是,作为常年延续性任务,该项目在常规年度提升整体工作时效性方面,也存在提升空间。一方面,要缩短政府采购环节周期。在政府采购政策允许范围内,结合多年服装购置经验和兄弟省份先进做法,积极探索采购方案论证、专家评标、合同公示等各环节优化方案,采取压茬推进、简化流程、合并评分等适当方式压缩招标采购周期,实现合同尽快签订、生产尽快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合同跟踪管理。探索建立警服订单生产情况定期报送机制,及时掌握各供应商生产进展,对生产滞后的供应商及时提醒,督促其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时间规范交货;对于无合理理由延期交货的供应商,严格落实收取违约金、取消供应资格等惩戒措施,强化合同约束性。
(二)更新完善现行基数保障方式,夯实地方保障责任
一方面,要增强省级被装预算的科学性。建议借鉴外省先进经验做法,将现行以人员数量作为基数的保障方式,调整为按照各市人员数量和警种进行定额保障的方式,这样既能承认和沿袭以往的基数保障方式,又可稳定省级保障预期。另一方面,要明确各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增强市县被装管理参与度,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匹配的原则,夯实市县本级经费保障和管理责任,在服装换发需求提报、服装验收等环节,充分发挥市县公安机关熟悉基层、贴近民警的优势,积极承担本级服装供应管理责任,调动其参与被装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标准实施流程管理,提升服装配发质效
一是完善内控制度建设。结合换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的经验,尽快制定换装工作操作细则,细化明确换装工作各环节操作规程、质量控制要求和监督管理责任等,形成换装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二是严格项目管理。以打造“精品项目”为目标,落实交货验收、合同款拨付等关键环节的项目管理制度和合同约定,严格执行各项财务规范,在保障供应商合法权益的同时,推动资金使用提质增效。三是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依托省公安厅信息化平台,开发体现我省特色的被装管理信息化系统及手机端APP,内嵌相应的定额标准,配齐配强运维保障人员,以被装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服务民警的智能化。四是提升绩效目标设置质量。严格遵循“内容明确、指向精准、重点突出、指标科学、易于衡量、约束有力”原则,将换装工作实际内容在目标设置中全面反映,在从严从实设定产出和效益指标的基础上,主动自我加压、体现“适度压力”,增强绩效目标的“指挥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