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门基本情况
(一)部门概况
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省残联”)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地方组织,是将残疾人自身代表组织、社会福利团体和事业管理机构融为一体的残疾人事业团体。内设办公室(挂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人事部(机关党委)、计划财务部等7个部、室,下属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山东省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等4个直属单位。
部门主要职能:“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即代表残疾人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开展各项业务和活动,直接为残疾人服务;承担政府委托的部分行政职能,发展和管理残疾人事业。
(二)部门预决算情况
2023年度年初收支预算为50289.2万元,全年预算为63501.78万元,收支总决算63501.78万元,较上年度下降了20.73%,主要是特教学院新校区建设支出较上年减少了12687.32万元。
本年支出合计61658.08万元,预算执行率为97.10%。年末结转结余1843.7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3645.88万元、占比21.49%,项目支出47881.27万元、占比75.40%,经营支出130.93万元、占比0.21%。
2023年度项目支出年初预算安排37070.2万元,全年预算数49724.97万元,预算调剂比例34.14%,决算数47881.27万元,项目预算执行率96.29%。
(三)部门整体绩效目标
聚焦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促进残疾人高质量就业等6大领域,全年新增残疾人就业数量达到17500名,至少打造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20家;康复服务残疾人数不少于100万名,年内康复救助4万名以上残疾儿童;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2万户以上;打造“如康家园”不低于300处,托养照护服务人次不低于2.4万名,加强权益保障,残疾人法律服务事项办结率不低于90%,实现2022、2023年考入高等学校残疾学生资助率100%;积极组织残疾人文体活动,组织或参加省级以上赛事残疾人运动员人次不低于100名。持续提高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能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评价范围: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省残联2023年度部门整体支出安排的省本级资金61658.08万元,同时关注对下转移支付资金35850万元。
评价目的:全面分析省残联整体支出绩效,客观反映部门管理水平和业务实施效果。结合成本效益分析找出低效无效的政策项目,优化资金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同时以本次评价为契机,深入探寻群团组织整体预算绩效评价的方式方法,为全省进一步优化评价工作流程、压实职责分工、强化结果应用等提供有效经验。
(二)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评价指标设计从财政资源配置、预算管理、绩效管理、部门履职效能等方面对部门预算整体支出绩效情况和部分转移支付资金进行评价,客观反映部门预算管理水平和业务实施效果。
三、评价结论情况
(一)综合评价结论
省残联部门预算整体绩效评价等级为“良”。
(二)绩效分析
1.财政资源配置。省残联整体上资金资源配置有力有效,公用经费年度预算控制理想。但存在年中调剂项目较多,预算项目整合不够充分等情况。
2.预算管理。省残联内控制度完善,按规定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编报内控报告。会计管理执行有效,记账规范、权责清晰。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理想,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式合理。但对下指导管理以及资产管理水平待提升,且6、9、11月底部门预算执行进度均低于时间进度。
3.绩效管理。省残联贯彻执行省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要求,建立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管理挂钩机制。但因部分追加项目资金下达晚于统一安排的监控时间节点,未对9月份以后追加的项目开展绩效监控工作,还存在个别项目绩效目标设置不够合理和规范的情况。
4.部门履职效能。省残联重点任务完成及时、完成质量达标,持续推动政策体系建设。但个别任务完成不及时,部分政策间衔接不够顺畅。
(三)取得的成效
1.持续推动康复救助服务工作。全年免费康复救助残疾儿童5.1万名,为11.9万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服务总量均居全国第一。专项实施罕见病致残儿童救助项目,满足特殊类型残疾儿童个性需求。全省“如康家园”基本实现镇街全覆盖。
2.多举措开发适残岗位。2023年度公务员定向招录残疾人13人,其中省级3人;各级事业单位定向招聘残疾人28人,其中省级5人。残疾人公益性岗位累计安置残疾人12.56万人,全省城镇、农村残疾人分别新增就业0.98万人、3.82万人,“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9.9%。
3.创新“智慧残联”服务。全省推广助残“一件事”在残疾人证、儿童康复、村(社区)残协领域的拓展和应用,推动从事项申请办理向全程业务服务管理延伸,被评为年度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场景。
(四)存在的问题
1.部分预算编制不够精准,预算与实际业务、绩效管理需求有差距。“政府购买服务经费”与“助残及残疾人主题活动经费”项目均为政府采购类支出,个别子项目在两者之间归类不够准确;受年度预算编制要求和预算一体化系统功能影响,个别预算项目被动拆分为多个项目,不利于高效开展绩效目标编制、绩效监控等全过程跟踪管理活动。
2.个别政策内外部衔接、资源整合和协同行动不够顺畅。家庭无障碍改造与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目录在个别项目上存在交叉,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效衔接还不够;二是残疾人托养政策规定,已享受长期护理保险报销待遇的托养服务对象,应扣减生活照料及护理部分支出后确定托养补助标准,政策要求与实际执行有差距。
3.对下指导管理存在不足,个别市县项目开展不够规范,效益发挥不够充分。个别地区托养服务执行不精准,导致机构未有效形成托养工作增量人群和增量服务;“如康家园”工作机制尚不健全,部分辅助性就业不稳定,存在少数“如康家园”运营不善。
4.部分医保定点康复机构康复费用较高。《关于印发山东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残联发〔2020〕28号)要求,“医保定点机构纳入报销范围的康复项目费用先由医保基金按规定支付后,再由残疾儿童康复救助资金据实给予结算补助”。通过现场抽调与专家评估发现,部分医保定点机构未按规定先由医保基金支付后,再由康复救助资金据实结算,导致康复费用较高。
5.部门内部管理不够精细,部分资产管理存在风险。部分固定资产(乐器、体育器材)长期异地使用,对该类资产跟踪监管、检查不及时,有不及时掌握该类资产现状的风险;省本级就业培训未建立联络反馈跟踪机制;个别政府采购合同执行不严格,存在未按合同约定收取保证金及未按合同约定方式付款的情况;绩效目标的个别指标设置不合理,个别指标值与指标内容不相符。
6.状况调查成果应用不够充分。在深入基层、深入残疾人家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成效不够突出。持证残疾人状况调查成果跨部门推送分享机制未有效建立。
四、意见建议
(一)增强预算编制前瞻性,确保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业务管理三统一。积极与省财政厅沟通反馈预算编制难点,研究小零散项目及不同来源资金项目整合方式,探索采用合理形式编制入库,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以部(室)职能为主线,梳理项目清单,推进项目资金深层次整合,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拆分大额资金项目应统筹考虑内部项目勾稽关系,避免同一类支出方向拆分为不同子项目。
(二)做好政策衔接联动,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家庭无障碍改造与辅助器具适配实践层面的进一步衔接,探索有效实践路径;从政策条款可操作性、与现实需求相符性方面优化调整残疾人托养服务政策内容,明确医保基金与托养补助资金支出优先级,并将相应要求制度化。
(三)落实对下宣贯指导,推动统一工作要求。搭建省内业务交流平台。对于政策探索期、各地执行存在差异的事项,选择优秀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并适时内化为工作要求;强化目标管理,对标学习医保部门扩面增收任务分解做法,探索残疾人托养服务“总量目标+增量目标”考核形式;建立“如康家园”服务提供和长效运营保障机制,加强建后监督管理。定期巡查、回访服务对象,确保机构良性运转。
(四)强化残疾儿童康复监管,树立成本效益理念。医保部门和残联部门应加强对“医保、康复双定点”机构的协同监管,避免出现“超需求康复医疗”情况,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精准性。
(五)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严格资产权属管理。明确资产管理职责,加强资产权属管理,定期开展出借资产盘点清查及资产绩效管理工作;建立残疾人培训跟踪评估机制,定期对培训班促就业效果进行评估;建立定期联络机制,通过电话、邮件、定期会议等形式,及时了解受训残疾人就业发展需求和问题,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建立完善部门预算项目绩效指标库,提高绩效目标编制效率。确保绩效目标核心指标完整,绩效指标量化充分、科学合理,准确反映部门预算项目绩效。
(六)强化成果转化运用,深化成果推送共享。强化组织培训,提高状况调查业务水平。增强调查员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提高工作效率;以残疾人状况调查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强化成果转化运用质量,推动将针对性、可行性强的对策建议及时转化为政策措施,促进残疾人需求与服务供给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