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门基本情况
(一)部门概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政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山东省的地方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办公厅(以下简称省政协办公厅)是省政协的综合办事机构,负责省政协履职的综合协调、组织实施、服务保障等工作。省政协办公厅设有4个事业单位,其中《联合日报》社为非预算单位,不在此次部门整体绩效评价范围。
(二)部门预决算情况
2023年省政协办公厅收入全部为财政拨款收入。年初预算批复14818万元(基本支出9896万元、项目支出4922万元),经核批继续使用101.08万元,年中追加2633.19万元,全年预算17552.27万元(基本支出11245.31万元、项目支出6306.96万元)。
2023年省政协办公厅实现支出17141.37万元,预算执行率为97.66%,剩余指标年底全部收回财政。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分别实现支出10914.9万元、6226.47万元,预算执行率分别为97.06%、98.72%。
(三)部门整体绩效目标
完成省政协会议的准备工作和重要活动安排,召开政协全委会和3次政协常委会,保障政协委员正常参会;协助省政协领导起草工作报告和实施其他会议决定事项;协助省政协领导审核或组织起草以省政协和省政协办公厅名义发布的文、函、电,办理全国政协、省委及政府各部、委、办发送省政协的文、函、电;根据省政协领导的指示,组织有关调查研究,围绕126个调研课题,全年开展调研活动149次,及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服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计划,建设4个政协信息化平台,保障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正常运转。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评价范围: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省政协办公厅部门预算资金17552.27万元。
评价目的:绩效管理是财政科学管理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对省政协办公厅实施部门预算整体绩效评价,增强其绩效理念,督促其规范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履职效能。同时,摸清省政协办公厅家底,统筹部门单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财会领域的管理水平。
(二)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评价指标设计从财政资源配置、预算管理、绩效管理、部门履职效能等方面对部门预算整体支出绩效情况进行评价,客观反映部门预算管理水平和业务实施效果。
三、评价结论情况
(一)综合评价结论
省政协办公厅部门预算整体绩效评价等级为“优”。
(二)绩效分析
1.财政资源配置。省政协办公厅预算安排符合部门职责和年度重点任务要求,预算安排较为明确细化;聚焦重点任务安排项目,重点项目支出安排率达98.68%。但“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五项费用支出相较上年略有增长。
2.预算管理情况。省政协办公厅结转结余控制比较到位,预决算信息按规定公开,预算资金使用相对规范,会计人员任用管理规范。但存在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闲置资产变化率高等问题。
3.绩效管理情况。省政协办公厅贯彻落实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基本要求,设定的部门整体绩效目标与部门职责、重点任务、年度预算基本匹配,做到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自评全覆盖,相关资料报送及时。但个别项目指标设置细化程度不足、绩效监控结果应用不到位。
4.部门履职效能。省政协办公厅能够做到政策设立有效保障部门履职,但存在个别项目绩效自评质量待提升等问题。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上彰显新担当,具体工作主要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深化委员读书活动、加强政协系统党的建设等四个方面。二是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实现新作为,主要是聚焦全省中心大局广泛协商议政、跟进重大决策落实开展民主监督、围绕重点课题组织调查研究等三个方面。三是在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上迈出新步伐,主要是加强与党派团体合作共事、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密切与港澳台侨联系交往、面向社会广泛凝聚共识等四个方面。四是在综合集成创新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主要是推动“有事多商量”协商平台拓展延伸、推动“界别同心汇”聚识平台提质扩面、推动“学而系列”读书平台开放活跃、推动“政协在线”数字平台迭代升级、推动“鲁力同心”宣传平台融通共联等五个方面。五是在锤炼本领提质增效上展现新气象,主要是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发挥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发挥三级政协整体作用、发挥机关服务保障作用等四个方面。
(四)存在的问题
1.深化预算改革不够有力,部门资金管理仍需加强。个别项目资金缺少“闭环管理”,“界别同心汇”是覆盖省、市、县三级政协的委员活动项目,但省政协办公厅并未对市县一级的建立数量、建立程序、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有效约束与监督,对市县一级的项目底数、活动质量等掌握也不够全面,未能实现资金闭环管理。
2.预算执行约束不够有力,降本增效理念仍需改进。疫情结束后,省政协办公厅及下属事业单位部门工作常态化开展,导致“三公经费”支出略有增长。
3.部分制度执行不够有力,内部控制意识仍需提升。一是在资产管理方面执行不到位。存在资产处置不规范、保值增值效果不明显、资产闲置等问题。二是在会计核算方面执行不到位。资金列支不规范。
4.推进绩效管理不够有力,相关基础工作仍需夯实。一是项目绩效目标设置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绩效目标细化程度不足、绩效目标未通过可衡量的指标值予以体现等问题,指标内容没有细化到具体的工作任务。二是绩效自评质量不够高。主要存在指标细化程度不足、指标值设置矮化、证明材料不全等问题,评价工作组对27个项目进行自评复核,有1个项目复核等次由“优”降为“良”。
四、意见建议
(一)持续深化改革,推进财政资金提质增效。认真落实预算法定原则,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力,重点是对“界别同心汇”活动项目,严格控制在预算批复范围,管好用好资金,监督市县一级的创建数量、活动质量等,实现资金闭环管理。
(二)持续强化约束,推进过紧日子更加到位。一是严控“三公经费”等规模。严格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大力精简会议、差旅、培训等活动,切实控制好“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培训费规模。二是严控办公资产配备。结合内设机构、工作需要和预算安排情况,遵照机关事业单位资产配备标准配备各类办公设备,避免发生超出数量上限、价格上限等情况。
(三)持续细化执行,推进制度落实更加规范。一是资产管理要高效。强化资产验收、核算入账、领用移交等环节管控,规范资产处置流程。二是会计工作要严谨。认真贯彻执行财经法律法规和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和财会账务自查自纠,做到会计核算规范清晰,有效防范财政资金管理风险,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
(四)持续转化理念,推进绩效管理更加全面。一是强化绩效管理理念。作为预算执行部门,要严格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树牢“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增强绩效意识,统筹谋划推进措施,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力量,充实预算绩效管理人员,认真组织实施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与财政部门形成齐抓共管、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提高部门绩效自评质效。在对项目的各类指标进行梳理、优化和完善的基础上,全面规范、刀刃向内开展部门绩效自评,客观真实的反映部门产出和效益,避免自评质量低、资料不全等不规范问题,提升绩效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