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门基本情况
(一)部门概况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以下简称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是省政府组成部门,为正厅级,加挂山东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牌子。内设政策法规处、财务处等30个处室,下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行业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等8个事业单位。2023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行政编制在职人员189人,事业编制在职人员2181人,离休人员22人,退休人员1042人。
部门主要职能:贯彻执行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起草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和政策并组织实施;监测分析全省工业和信息化近期运行态势,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组织实施国家工业和信息化产业政策;负责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企业技术改造管理;研究提出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政策措施;负责工业行业管理,制定全省行业规划并组织实;推进全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提出全省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拟订并组织实施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负责全省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全省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标准,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提出全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负责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牵头拟订全省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政策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省无线电管理;管理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等。
(二)部门预决算情况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3年年初收入预算为167934.49万元,全年收入预算为174354.27万元,收入决算为156362.91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收入112715.89万元、占72.09%,事业收入32130.47万元、占20.55%,经营收入2198.86万元、占1.41%,其他收入9317.69万元、占5.95%。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17628万元。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3年年初支出预算为167934.49万元,全年支出预算为174354.27万元,支出决算为157811.94万元,预算执行率为90.51%,其中:基本支出81582.86万元,预算执行率为98.62%,项目支出74030.22万元,预算执行率为82.78%;经营支出2198.86万元,预算执行率为100%。结余分配1477.64万元,年末结转和结余14701.33万元。
(三)部门整体绩效目标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以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为主攻口,认真践行“11266”工信工作体系,突出做好工业稳增长工作,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切实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新成效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度主要预期目标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6%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5%左右。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本次评价对象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3年度部门整体预算资金167934.49万元。评价范围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机关和8个直属事业单位以及重点项目实施单位。
评价目的:一是进一步压实绩效主体责任,引导部门以绩效为抓手,强化自我管理,与部门凝聚绩效共识,达成绩效理念。二是严格日常预算管理,全面提升项目管理、财会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水平,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高风险防控能力。三是客观反映部门年度履职绩效,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出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具体建议,促进部门进一步提升履职效能及资源统筹。
(二)评价指标体系
围绕部门职责、行业发展规划,全面梳理“职能线”“资金线”“业务线”,并以预算资金管理为主线,统筹考虑资产和业务活动,聚焦部门预算管理的关键点和薄弱点,从财政资源配置、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履职效能等方面,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部门预算整体绩效情况进行评价,客观反映部门预算管理水平和业务工作成效。
三、评价结论情况
(一)综合评价结论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部门预算整体绩效评价等级为“良”。
(二)绩效分析
1.财政资源配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围绕扛起工业稳增长重大责任、强化创新在工信领域的引领作用、构建具有山东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抢占未来竞争的新领域新赛道、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安排预算资金,重点项目保障率达94.32%,与职能职责以及年度重点工作相匹配,整体上资金资源配置较为有效。但是部分政策项目预算安排不够科学、合理,厅机关自有资金消化度不足。
2.预算管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按照要求开展各项基础管理工作,2022年度财政结转结余资金全部消化完毕,但需进一步增强精细化管理能力。个别直属单位资金收入及部门非财政收入中的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偏离度较大。预算执行时间进度较标准进度有偏差,未对已达到标准的资产作为固定资产及时进行核算管理。
3.绩效管理。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设立的整体绩效目标与部门职能职责、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任务相符,项目绩效目标依据相对充分、符合客观实际;建立了贯穿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绩效管理制度并得到落实。但部分项目绩效目标存在核心指标缺失、指标值设置不规范的情况。
4.部门履职效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年度重点任务工作均已完成,重大政策项目实际绩效良好,但项目支出绩效自评质量待提高。
(三)取得的成效
1.工业运行势头持续向好。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拉动全省GDP增长2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15%、9.4%,分别高于全国6个和4.7个百分点,充分发挥了压舱石、稳定器作用。
2.产业创新能级加快跃升。新建6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88个“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有效提升企业研发机构覆盖面。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202项,带动产生新技术1929项、新产品2113项、新工艺1730项,突破一批“卡脖子”问题。
3.新旧动能转换纵深拓展。钢铁、地炼、焦化等“两高”行业政策得到深度优化,7个传输通道城市10家钢铁企业全部关停,深入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全省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12508个,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3.8%。
4.数实融合步伐全线提速。创建“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新模式,培育产业大脑32个、晨星工厂2332个。建成两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5G基站20.2万个。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突破47%,提高2个百分点。
5.民营经济活力深度激发。出台民营经济“38条”,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条例,遴选12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新增专精特新A股上市企业15家,新认定制造业领航培育企业106家、单项冠军352家、专精特新4589家、瞪羚654家、独角兽3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186家、小巨人1032家,均居全国前列。
(四)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细节把控不严谨,会计基础工作待加强
一是资金使用规范性不足,财务管理工作待加强,主要存在资金指标混用、未对应收及预付款项及时清理的问题。二是会计核算规范性不足,会计基础工作待改进,如厅机关预付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监理费直接计入业务活动费用,未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预付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三是租金收入及上缴不及时,资产管理工作规范性不足。
2.部分项目实施及资金支付进度较慢,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待加强
一是部分项目实施进度慢。个别项目未按计划如期完成,如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进度较慢,部分钢铁产能退出企业设备拆除工作进展缓慢。二是预算绩效管理质量不够。部分项目绩效指标设置不完整,指标归类不准确,如短信+链接信息宣传推广项目未设置质量、时效指标;招商展览资金项目未设置成本指标。部分项目指标值测算依据不够充分,指标值设置矮化。对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部门113个项目进行复评,自评结果与复评结果差1档的项目有3个,另有1个项目结论为“中”。
3.政策执行过程把控不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一是技术改造股权投资政策项目管理情况有待加强,主要是个别项目进展缓慢,未按照计划如期完成建设并投产。二是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政策落地还存在一定偏差。工业互联网平台规模化应用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行业应用场景和业态模式成长缓慢,尚未形成大企业集成创新、中小企业普及应用的发展局面。三是企业创新服务券政策预算管理及实施效果有待提升,2023年扶持企业274家,平均每家企业仅6.49万元,政策资金使用“小而散”。
4.工业经济发展力度仍存弱项,产业升级提升及资金效能发挥需进一步加力。山东制造业多位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亟须加强。同时,财政资金使用效能需进一步发挥,资金使用还存在资金碎片化的问题。
四、意见建议
(一)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一是会同财政部门做好政策论证及实施,加强专项资金预算论证,全面梳理本级项目预算安排内容,推进项目资金深层次整合,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全面优化一级预算项目设置,形成项目优化整合的分类标准。二是持续加大清理盘活自有资金、存量资金力度,不断消化非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增加部门可用财力,并严格管控增量及各项非财政拨款资金收入偏离度。
(二)加强预算精细化管理,严格业财活动过程管控。
一是规范财会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全面提升财会工作质量,严格落实预算项目资金专款专用。积极解决工会独立法人资格取得问题,设立工会经费银行账户,实行工会经费独立核算。二是规范资产收入管理,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将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按照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有关规定及时上缴财政。对已达到标准的资产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进行核算,规范开展资产盘点清查及资产绩效管理工作。
(三)加强政策项目执行把控,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政策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扎实开展政策项目事前绩效评估,及时开展政策资金绩效评价,做好结果应用转化,并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服务券、技术改造股权投资等支持政策的调研论证。二是加强专项资金过程控制管理,加大对工业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及各项奖补资金的监管力度,建立各政策项目建设进展定期调度机制,做到财政资金执行、项目建设成效监控常态化。三是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及审核工作,提高绩效目标编制科学性。
(四)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深化动能转换,持续转调优化低效产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强产能退出、置换转移前期论证和提前谋划,实现新旧产能有效衔接。充分发挥产业链牵头部门的抓总作用,加强部门间协作配合,统筹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二是着力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做好高质量发展生力军。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聚力加强民企主体培育,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三是进一步增强财政统筹调控能力,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合理界定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重大任务保障机制,加强产业科技资金统筹整合,提高产业政策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