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1.立项背景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的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18〕1号)精神,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工作在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先行性作用,2019年5月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关于加强山东省地质调查工作的战略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紧密合作、统筹部署、讲求实效、成果共享的原则,在关键矿产和清洁能源调查、特色农业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6方面进行战略合作,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和海洋强省建设,为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地质支撑。合作周期为2019-2025年。
2.政策主要内容和预算支出情况
2022年,根据《协议》和《山东省“十四五”地质勘查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山东地质工作的意见》要求,省自然资源厅制定《2022年省级地质勘查项目立项指南》,明确了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任务。
部省协议地质勘查项目总预算15998.71万元,预算分两年下达,其中2022年预算批复9600万元、2023年预算批复6398.71万元。2022年实际支出9389.09万元,执行率97.85%;2023年实际支出6393.63万元,执行率98.49%。
(二)项目绩效目标
通过开展生态地质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海洋地质调查、旅游地质调查、地质工作数字赋能、基础地质和地学科研6个方面65个项目,提交报告、图表、数据库等项目成果,形成一批地质勘查成果,提升我省能源资源保障能力,提高地质工作支撑服务水平,更好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目的和范围
1.评价目的
通过对部省协议地质勘查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和评判,考核资金分配使用、项目落实、综合绩效,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揭示资金管理和项目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完善财政政策、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资金绩效提供依据,为以后年度预算资金安排、完善政策提供参考。
2.评价范围
对2022年6月-2024年6月部省协议地质勘查项目的预算执行、资金使用、项目实施和产出、效益情况开展全面评价。(二)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评价按照相关规定,结合部省协议地质勘查项目特点,设置包括决策、过程、产出、效益四个一级指标,涵盖11个二级指标和24个三级指标,通过权重设置将评价重点聚焦于产出和效益方面。
(三)评价方法
本次评价工作主要采用资料审阅法、比较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专家评判法等方法,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为主要原则,通过现场查看与非现场分析两种方式,对部省协议地质勘查项目实施情况及成效进行分析评价。
三、综合评价结论
(一)综合评价结论
经综合评价,部省协议地质勘查项目评价等级为“良”。
(二)指标分析
1.决策指标分析
项目设立依据充分、程序相对规范,资金按照项目任务内容和工作量在预算年度间合理分配;但个别绩效指标设置不够科学。
2.过程指标分析
项目管理制度健全,质量管控较为有效,预算执行情况较好,资金执行率较高;但个别单位项目工作量调整程序、资金使用规范性有待提升。
3.产出指标分析
项目产出数量、产出质量指标完成较好,按照任务书和合同规定的时间完成项目的实施、验收和成果提交,项目资金在预算批复的额度内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但个别项目实际完成工作量与设计审查意见有差异。
4.效益指标分析
项目有效发挥了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为国家和省重大战略提供地质服务;但项目直接效益难以量化,专家判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围绕胶东金矿、齐河-禹城富铁矿等重点勘查区开展勘查,新发现矿产地4处,提交了一批战略性矿产资源富集区。聚焦我省重要成矿区带,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和金、铁、稀土及稀有金属调查评价,新圈定金、铁、稀土、锂、铜及多金属等矿产找矿靶区23处,找矿远景区4处,为后续找矿部署提供了储备区块。围绕典型缺水地区用水问题,在泰安市东平县圈定4处富水地段,施工水文地质孔 12 眼,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及灌溉用水困难;在济宁、滨州等地开展地热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示范,施工探采结合孔2眼,建成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2处。
二是服务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海洋强省建设,开展全流域生态地质调查11500平方千米,开展青岛、潍坊等市海洋牧场地球化学调查1400余平方千米。服务地勘行业数字化升级,从2020年开始,我省启动透视山东—地质信息集成与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截至评价日,完成4451档地质资料、8.5万个地质钻孔的数字化、标准化整理和全信息入库,完成省域三维地质建模15.8万平方千米,集成16市城市地质调查三维地质模型成果,进一步提高了我省地质信息化和公众化服务水平。
三是地质勘查科研能力实现新发展。胶东金矿深部探测技术理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个项目取得的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其中:“焦家式金矿成矿理论、找矿技术再创新及其突出应用效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深覆盖区富铁矿找矿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获自然资源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富铁矿协同勘查关键技术与深部找矿突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地勘项目实施,构建了一支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年龄和梯队结构合理的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共培育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1人、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1人、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4人、自然资源部青年科技人才9人、自然资源部地质找矿后备青年科技人才30人、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4个。
四是地勘项目内控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省自然资源厅建立地勘项目全流程管理体系,制定《山东省省级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出台《山东省地质勘查野外项目部标准化建设导则》,细化项目野外验收和成果验收工作规范,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制度。制定并严格落实《山东省绿色勘查技术要求(试行)》《绿色勘查规范》等标准规范,将绿色勘查理念和要求贯穿于项目立项、设计、实施、验收等各环节全流程,强化绿色勘查项目示范,全面打造“标准支撑+示范引领”的绿色勘查山东模式,绿色勘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五是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省财政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制定并严格落实《山东省地质勘查预算标准》,有效指导地质勘查项目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管理,其中浅海钻探、绿色勘查等预算标准在同类成果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我省地勘、煤炭、冶金、化工、建材、核工业等部门的地勘项目预算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我省地质勘查项目预算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为推进财政科学管理,提升预算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未充分体现部省协议优势互补作用
部省协议地质勘查项目2022年、2023年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为省级资金,未能体现部省统一规划部署、协同组织实施等相关要求。
(二)个别项目外包比例较高
省压覆重要矿产资源集成分析与研究项目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将主要实物工作量、成果提交等工作内容外包,外包比例较高。
(三)部分项目工作量及工艺调整未履行相关程序
个别项目未按照项目设计书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其工作内容变更通过现场研判进行自行调整,未按照《山东省省级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按程序上报审批进行设计变更,造成项目完成的实物工作量与计划存在出入。
(四)绩效目标编制完整性、科学性不足
一是个别项目设置的绩效目标基本上是对项目工作手段和任务内容的表述,未按照完整性的要求对项目的背景、成本、产出、效益进行概括性文字表述,完整性不够。二是个别项目数量指标设置不合理,指标值与实际完成数量之间差距较大,效益指标值设置为“改善”“持续提高”等,难以衡量。
六、意见建议
(一)严树决策系统思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一是强化纵向横向双联动,加强与自然资源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统筹调配省级现有财政资源,合理分解任务,在决策规划阶段实现预算资金配置最优解,争取全省资源效益最大化。二是项目名称应真实反映项目内容,体现项目整体的系统性,避免出现误导和歧义。三是按照《2022年省级地质勘查项目立项指南》《山东省省级地质勘查项目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加强项目审查,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二)严把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升项目实施质量
一是综合考量、审慎选择承担委托类项目的单位,结合单位人员配备、技术力量、比较优势等因素,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二是严格按照项目设计书完成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因具体实践情况而产生任务变更时,按程序进行调整变更,保障项目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得到有效落实。三是贯彻落实项目运行过程管理制度,严格遵守相关文件规定的时间、内容、程序等具体要求,强化各项制度对项目运行的保障作用。
(三)严守财政财务制度,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
项目承担单位要严守财政财务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内控制度中财务收支层面的管理力度,规范操作流程,推动内控制度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提高财务管理的关联性、实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严格按照预算确定的支出内容使用项目资金,加大对项目和资金的监管力度,避免出现挤占、挪用等财务风险,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规范程度。
(四)严格绩效目标管理,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一是项目单位要按照《山东省省级预算绩效目标设置指引(试行)》的要求,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相关历史数据、行业标准、社会预期等编报绩效目标,做到重点突出、定量细化,项目主管部门要加强审核,严把绩效目标质量关,为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价提供基础和依据。二是从项目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设置指标,依据年度资金安排情况和项目任务实施内容,合理测算设定绩效目标指标值;在指标中要明确体现结果性内容,实现对项目效益的科学准确衡量,增强绩效指标评价的可操作性,提升绩效评价的精度和准度。
(五)挖掘项目实施经验,加强总结宣传推广
评价发现,部省协议地质勘查项目实施以来,形成了大量高质量地质调查成果,在预算编制、项目和资金管理、依托项目进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行之有效、通用性强的经验方法,对其他部门、单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建议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形成典型案例,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和项目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