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财政新闻

《中国财经报》头版头条丨大美黄河 奔流入海——山东财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见闻

发布日期:2024-04-17 08:38 浏览次数:

自青藏高原向东奔流5400多公里,黄河在山东省东营市汇入渤海。站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码头,向黄河入海口方向望去,只见波涛翻滚,耳边不时传来欢快的鸟鸣声。

山东是黄河流域唯一的河海交汇区,是下游生态保护和防洪减灾的主战场。近年来,山东省财政部门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积极开展财政支持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财金协同联动提升行动,集成政策资金,统筹要素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生态环境开启“美丽模式”


驾车从东营市区驶向自然保护区,途经东八路天鹅湖湿地,从车窗向外望去,一只只天鹅或在空中飞翔,或在水中游动。

“现在还不是天鹅最多的季节,每年十一二月,能在这里看到各种鸟类,还会出现一阵阵‘鸟浪’,非常壮观。”东营市财政局经济建设科科长盖宏伟说。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近年来,自然保护区按照“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全力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取得显著成效。

“以前这里是光板地、盐碱滩,一眼望去光秃秃的,现在已经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大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科负责人王立冬望着远处摇曳的芦苇说。

“东营是我国受互花米草侵害单片面积最大的地区。自2010年起,自然保护区内互花米草出现爆发式增长,破坏了原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这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安全受到严重影响。”自然保护区主任周立城告诉记者,自然保护区实施了以互花米草治理为主的综合性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财政总投资3亿元,治理互花米草6161公顷,恢复盐地碱蓬1000公顷、海草床50公顷,增殖底栖生物10公顷。

项目实施后,该区域互花米草植被清除比例达到99%以上,底栖生物数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栖息鸟类达到31种、8万多只,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大幅提升。

东营市财政局副局长赵强告诉记者,2021年以来,东营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用于支持天鹅湖湿地及自然保护区内湿地修复、互花米草治理、南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项目,打造“河—陆—滩—海”连通体系,促进了湿地生态环境系统性提升。

“你看远处电线杆上的鸟巢,这是自然保护区最大的东方白鹳鸟巢,直径有五米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讲解员巴梦瑶说。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鸟巢建在两根电线杆中间,一只东方白鹳正站在巢里。

巴梦瑶告诉记者,2005年,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东方白鹳在此成功繁育,截至目前已成功繁育3000多只,是全球最重要的东方白鹳繁殖地,有“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之称。

行走在自然保护区记者看到,湿地中央建有很多立杆,每根上面有一个碗状的钢结构框架。“这是保护区为东方白鹳建设的人工招引巢,是不需要交房租的‘公租房’。”巴梦瑶笑着解释,由于保护区内东方白鹳繁育数量逐年递增,它们的“自建房”满足不了居住要求,自2007年起,自然保护区陆续建设了133处“公租房”,解决了东方白鹳巢址不足以及繁育安全问题。

除了东方白鹳,自然保护区还生活着黑嘴鸥、丹顶鹤、卷羽鹈鹕等众多鸟类。据了解,自然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物1632种,其中鸟类37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是全球鸟类重要的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就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据了解,2021年以来,山东省财政筹集资金542.77亿元,助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其中,省级筹集资金8.67亿元,支持沿黄各市开展湿地保护修复,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黄河下游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产业发展开启“绿色模式”


2018年初,山东获批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202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使命。

近年来,山东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023年,山东开展“工赋山东”专项行动,以数字化赋能工业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助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2023年,省财政安排资金5.85亿元,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数字产业发展,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目前全省数字经济总量占GDP比重达到47%左右。”山东省财政厅工商贸易处副处长李军华说。

中安新能源采购成本每吨降低15元、仓储成本每吨降低8元,生产效率提升30%、综合效益提升15%;东华科技年节约200万元碳履约成本、节约标煤1.5万吨……这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背后,都离不开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浪潮云洲)的努力。

浪潮云洲副董事长、总经理庞松涛介绍,近年来,浪潮云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锤炼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力,发布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V5.0,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精准化服务,围绕工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智能化赋能、产业园区(集群)转型升级、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区域数字产业发展等方面,独创“工”字业务模式,为130余万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截至目前,浪潮云洲累计申请800余项专利,打造200余项平台解决方案和80余款软硬一体化产品,有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山东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近年来持续保持高强度投入水平。2023年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达到145.2亿元,集中财力支持“技术攻关、基础研究、产业创新、平台打造”,强化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

在齐鲁制药集团(以下简称齐鲁制药)的生物药生产厂房里,摆放着各种大型设备,车间一尘不染,很少看见工作人员的身影。齐鲁制药致力于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企业,在产业升级、绿色制造、污染防治等方面狠下功夫。齐鲁制药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公司2021—2023年度用于环保设施运行、维护、处置费用近10亿元,年环保运维费用超3亿元,环保治理效果显著。

我国医药产业历史悠久,从中医药到化学药,再到生物医药,齐鲁制药也一直在转型升级的路上,创新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齐鲁制药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用“有温度的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品牌非专利药、生物类似药、创新药的开发,截至目前,已有300余个产品上市。齐鲁制药研发相关负责人员表示,多年来,齐鲁制药保持研发高投入和高强度。2023年,研发投入44.3亿元,同比增长13.9%,占营业收入的11.4%,“十四五”期间研发投入预计超过200亿元。

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山东省财政厅出资200亿元,设立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以财政资金作“引子”,集聚优质社会资本资源。

山东省财政厅国有金融资本监管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底,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参股设立基金142只,累计投资项目1536个,投资金额达194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5143亿元,在促进投资兴业、优化创新生态、保障重大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着重加大对沿黄区域的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底,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累计投资沿黄9市项目446个,资金达47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1649亿元。

山东艾科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科达)就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的受益者之一。

艾科达是一家专业从事体外诊断仪器及配套试剂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临床诊断提供精致产品及精准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2023年,艾科达获得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完成A+轮融资,金额超过3000万元,主要用于扩大生产、新产品研发等方面。”艾科达董事长王醒说,得益于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公司不仅有了资金支持,还受到投资界的关注,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群众生活开启“幸福模式”

走进杨庙社区的幸福食堂,墙上的小黑板上写着本周菜谱——“星期一:茄子炒肉、西红柿鸡蛋汤;星期二:土豆炖鸡、萝卜鸡蛋汤……”刚过上午10点,就有几位老人坐在食堂等待11点开饭。

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表示,幸福食堂主要面向低保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目前有64位老人固定在这里用餐。

杨庙社区位于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由11个沿黄行政村组成,历史上曾经历了两次搬迁。上世纪70年代,东营市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响应国家号召,搬迁到临黄堤外侧的避水村台上。受各种因素制约,房台村居住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治理服务滞后。为改善黄河南展区房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2013年杨庙社区建设项目启动,总投资5.6亿元,建设住宅楼82栋、住房1446套、沿街商铺29套。2016年春节前群众全部搬迁入住,告别了“3年攒钱、3年垫台、3年盖房、3年还账”的贫困生活。

走在杨庙社区里,来来往往的居民提着大包小包的蔬菜、肉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天我们社区赶大集,搬迁过来之后依然延续了之前的习俗。”张麦荣说。不仅如此,杨庙社区还打造了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道路两侧超市、银行等应有尽有。

群众不仅生活条件好了,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张麦荣告诉记者,近3年来,各级财政投入1.2亿元用于杨庙社区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社区发展了沿黄果蔬种植、休闲采摘、乡村研学教育等多种业态,群众收入来源由单一种植收入为主拓展为土地流转、务工和经营收入等多种渠道,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翻了一番,11个行政村的村集体收入由平均3.6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20.5万元。

在杨庙社区的草编合作社里,有两位村民正在编屏风。“她们编织的屏风每件3元,大约四五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一件。”张麦荣说,草编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社区里有30多位老人参与,可以把原材料拿回家,编织完成后再拿到合作社,时间灵活,计件结算工资,每月可增加收入600—700元。

为帮助群众就业,杨庙社区还搭建幸福就业驿站,直接对接全市460多家企业,实时提供建筑工、车间工等岗位,满足群众就业需求,实现了“零活就业零距离、零工服务零收费”,带动1000多名群众年均增收万元以上。

杨庙社区是山东黄河滩区脱贫迁建的有益实践者。记者从山东省财政厅了解到,2017年8月,山东启动实施黄河滩区脱贫迁建,2021年10月底外迁社区全部完成搬迁,各级财政累计筹集资金152亿元,建成外迁社区、村台社区55个,改造提升旧村台99个,帮助60万滩区群众圆了“安居梦”,历史性地终结了滩区群众千百年来的“黄患之苦”。各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4亿元,在滩区迁建乡镇实施467个产业扶贫项目,实现了滩区群众的“小康梦”。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